本書是王薀老師最新的系列,書中以感念四十年來崇佛求師以來所接觸的幾位故人為脈絡,歷數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將近三千年來儒、釋、道三家相互之間潛濡默移,幾乎佛聲未曾輟弦,這中間不可勝數的王侯將相、文人雅士、佼佼者、四業之翹楚,歸命於佛陀之足下者,有如星空中之繁星,例如梁武帝、唐太宗、武則天、忽必烈、順治皇帝、康熙、雍正⋯⋯宰官、知名之居士不在其數,盈千累萬,較具代表性者有房玄齡、李通玄、王維、張說、裴休、白居易、柳宗元、楊億、李翱、龐蘊、王日休、耶律楚材、趙孟頫、董其昌、呂蒙正⋯⋯一直到清代中期的彭際清居士,到清末民初的楊仁山居士等等。歷代均有全體大用之開悟禪師隨機逗教,亦博覽諸經、窮通教理者造論迭出,各種論述盈千累萬,遮天蓋地,同時也形成了中國文化道德文章之輔助。在此浩瀚的脈絡下,再佐以黃庭堅所寫《發願文》、黃檗禪師《傳心偈》、《斷際禪師傳心法要》等宗門精義,實為一涵括深廣、闡義幽微,值得吾人捧讀再三的寶典。
王薀老師在四十餘年從師求學過程中,曾遭遇一位大半生為法真誠,度人不倦的陳老居士,從年輕時便把其學佛、習法之心得錄成手札語錄多卷,所成者皆為各大經藏所出之稿本,平日視為密珍,在其往生之前才把所成付託於老師。所集者皆是佛門金語,受老居士菩提發心所導,緣其文字間愷切殷殷之良由所啟,更深深地體會到在此業風狂肆,何者可令眾生胥登安樂,唯有佛陀之法語及後世諸德所遺之解經註義,否則如何可窺要旨?惟感於佛教異於他教之珍貴在於佛滅度後所集結之「大藏經」,但卷帙浩繁,現代人只能望而生嘆。因此由老居士之集本引發了蚍蜉撼樹、不自量力之想,編寫歷代世出尊宿、古德聖僧、居士大德修行成就的事蹟行由,令一切有緣人於深邃無極之經文釋所不解,於旨深處文約義簡而釋出,進一步使現代人得浸潤心靈之靜好,喜盈身、口、意,更越者於無說無示盡得不二之路,方便善巧於古德行履中列舉諸行,鼓勵勸學,進而生信,信而生解,解而能行,行有所證,辨正邪有次第,最終皆能菩提圓成。
佛陀留給後世眾生的法要,幾乎都集結在各個版本的「大藏經」之中,其內容之豐富為人類文化中最珍貴的寶藏。
目前漢傳佛教通行藏經版本,多以北宋宋太祖開寶四年所開始刻印的《開寶藏》為基礎,由《開寶藏》的5千餘卷,經過歷朝歷代的增補翻譯,到了近代的《大正新修大藏經》,已經共收集3千4百多部經,1萬3千餘卷,並達8萬多頁。而在藏傳佛教的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中,對於金剛乘的經典及論述,比漢傳大藏經更全面,亦蒐羅佛教經論4千5百多種。其他如南傳大藏經(巴利語系三藏)等,亦有許多漢傳佛教所無之經論,可見得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之深廣浩瀚!
如此珍貴的寶藏對於忙碌的現代人而言,卻是少有機緣展讀全貌,甚至因文字的阻隔而失去了展閱的想法,錯失了拂拭自己久蒙塵埃心鏡、得嘗清涼滅 卻煩惱火妙藥之良機。王薀老師以其三十餘年教授佛法的經驗,明白目前學人的問題在於無法深入經藏,更無法下定學佛之決心,便以自身修學佛法四十餘年之寶貴經驗,將所見人事之點滴,結成文章,冀以先賢為法忘軀之事蹟,激勵後世學子習佛之熱忱。
書中將佛教傳入中土的源流析縷分述,與中華文化的流衍絲絲入扣。自漢明帝夢金人伊始,遣派使者赴天竺返朝之後,白馬寺為漢傳佛教譯經之濫觴,攝摩騰、竺法蘭二位大師發甚深菩提心,於是《四十二章經》出;到了東晉,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創立蓮社,當時著名的詩人陶淵明和道教高功陸修靜均是常訪於東林寺之常客,三笑亭之軼事仍傳頌至今;魏晉南北朝,鳩摩羅什來到了長安,皈依信眾達數千人,諸公皆恭敬侍奉如佛,所譯經典無數,如《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皆為佛子日誦課讀之本;北魏太武帝轉佛向道,一切的佛像、圖騰、經典全部都被破壞焚燒殆盡,所有出家人不管老幼,全部都被驅逐離寺,此為毀壞佛法之浩劫;但到了梁武帝,又有了另外一番的氣象,日後和眾生有緣的《梁皇寶懺》藉由此因緣遞傳後代⋯⋯。
老師以此波瀾壯闊之脈絡,引領讀者如登泰山之高一覽眾山之美,得窺廟堂之深奧。而其中又時而添加二三老師所見聞之開解心語,配合書中先賢往事,頓消塵勞煩苦,心中自然生起超然世外之想,日常所見所聞直如海波浮漚,心胸為之開闊,亦不限於蝸角寸光,讀之令人興味盎然,不忍掩卷,值得吾人一再捧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