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先自在,「身」無處皆逍遙

        一個人若要長壽,首先要讓自己「心」先自在,「身」無處皆逍遙,時常如此,在人世間處事自然可以窮通無礙,進一步從靜觀中體會到,生命中妙有所應化出來的一番滋味,久久自可體會天、人、物、我合一的境界,這就如同過去古仙真所說的「只恐身閒心不閒,心閒何必住雲巔」,這句話道盡了修道人常犯的毛病。對於人世間三平四滿之類似看如過眼雲煙,自然不貪、不求、不爭,這才有辦法真正地做到臨幽壑而知藏,看急湍而知止,否則如何放得下、看得破?放不下、看不破和俗人又有何異同處?吾人靜坐之目的無非是靜慮息心,一切的思維、妄想都需停歇,心如猿猴駑馬般,借問如何安養?又如何養真?這個「真」極其重要,一放需全放,絕不假思量,而不是口頭上說放,心中仍然千頭萬緒,連個繩頭都尋不著,如此任何坐法、道功都莫可奈何,修道人最要者可得雲霞之任運,住無心以保任,這才是真正的養生之法。

 

  所以李清雲老人應該是有把握到養生的重點,否則他在與人談話中便不會再三地講到:「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管你肚子餓不餓、身上冷不冷、肌膚痛不痛,你的父母、兒女也不能幫到你,身體所有的生、老、病、死,子、孫、兒女、妻小更無法替代你去承受,所以自己一定要懂得愛護疼惜自己,這是關於養生很重要的關鍵。」老人經常把他自己長壽不老的經驗告訴後人,養生就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天氣的冷熱一定要小心,行走不能過度地疾快,一定要避免喝酒、好色,需要知道淫慾享樂這些都是養生的最大禁忌,甚至於會導致短壽身亡,其他的,眼睛不要看東西過久,耳朵不能久聽靡靡無益之音,不能久坐到昏沉掉舉,睡臥也不可過久,穿著需要注意冷熱,要在有寒意的時候注意添加衣物,身體酣熱的時候需要注意不可久披外衣,吃東西時不可過飽、過飢,渴了就先飲……最重要到了一個年紀,吃東西要一天分段少食,一切喜、怒、哀、樂不存於胸。心中常常要掛念思惟人生不過百,何掛千年憂?對於人世間的榮華富貴、名利榮辱,不存有任何的念頭,這個便是長生之道。

 

  事實上,李清雲老人所說的一切是養生長壽之瑰寶,極為貼切。人要長壽,莫過於養心和養性,在平常日子裡,儘量少言、少語,如此一來可以長養浩然之氣。若非必要,事情避免繁雜,莫要舟車勞頓,更不要勞筋動骨,如此可以長養精神。到了一定的年紀,儘可能節慾,遠離房幃,如此可以養精足精,尤其一過花甲,養老最重要的竅訣便在於破損需要注意。生命之耗弱,來自於多餘的能量消耗,若有消耗,要再補足便屬不易。男子一旦過了七七之數,便要尋求添油補命之方,切忌於有飽足暖溫之事,最難能可貴者但養一片真心,真心者在於清心,清心之要在於少欲、少言、少事、少思,自然精氣神飽足。依中醫的觀點來看,人之壽命短促,多妄、多思、多慮、多煩,實在是直接之關鍵,要知道多思則影響水火交戰,水火一旦不相容,心、腎就會出問題,如此一來,人的身心狀態就會呈現問題。因此道家為何要人於無念、無想處去尋求真心,於淡泊中尋求真理?道理便是在於此一「淡」字會使得元氣不損、內光匯聚、百脈和暢,心自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