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的一生讲学和教育当中,最重要的离不开两大单元,一个便是《论语》,一个便是《礼记》。《论语》大家都知道,早就被全世界公认为影响这个地球最重要的名着之一,甚至于和西方的《圣经》齐驱并骤,在中国几乎从帝王到一般的黎民,都把《论语》当做是立身处世最有智慧的一部经典,至今还没有任何其他的书可以代替它的地位。其中的内容,虽然记载的都是孔子和他的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有的言行对答,但如果要研究并且了解孔子的整个思想脉络,《论语》是不可或缺的材料,它也可以说兼容并包的,任何一个行业和身分的人都可以参考做为圭臬的着作。在《论语》的内容当中,对于现代化的社会来说,其实极具有启迪和转化当今世局的参考价值,例如如何使得一个国家可以强盛,在《论语》中孔子也曾经对这方面有所述及,那便是他对教育的重视。
现代西方教育的方法,大部分都是以启发式和自主性的教育为主,殊不知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至圣孔子,他早就研发了一套从人性的基本特质,做为启发人类潜能最优质的教育方式,例如我们早在国中的时候,小孩子每个人就已经学习到了《论语》中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也。」举一反三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也常常会被人提出来使用,这整段话的内容和意思原来是採自于《论语》中〈述而〉篇的意思,孔子当时对这句话是如此解释:「如果要教化学生,一定要去激发他的潜能。如果不是学生真正打从心里想要去把问题求个明白,我绝对不会主动地去启发他。如果不是学生一直要表达,但是到最后还是没有办法把意思说明白,我也不会先去提示他。再如果我举一个角给他看,但是他却无法按图索骥继续去推理联想到其他的三个角,那这样子的学生也可以不用花心思再去教导他了。」从这段话也可以理解孔子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以及做学问的态度,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如果孔子当初不是用这样子的概念在从事教学,那如何能够择天下之英才而教化,更也不可能从三千个弟子中挑选精通六艺的弟子共有七十二个人。在七十二个人当中,又出了十个德行各方面有特殊才华的弟子,例如颜回、子骞、伯牛,他们是孔子在德行上最满意和最具代表性的弟子,其他还有在口才表达方面特别出色的,像宰予,一般人对他的印象总是停留在他是一个喜欢大白天做白日梦的人,因为孔子很多次在上课,宰予都在打瞌睡,可是他为什么可以从三千多位门生之中脱颖而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是孔子他平日教化学生很独到之处。如果这一位宰予真的是朽木或是粪土、烂泥巴,扶不上墙的人物,又怎么会有机会经常被点名,跟随孔子到处游歷各个诸侯国家?并且在他死后,有无数后代的歷史学家研究宰予的一生,到了唐朝,还被赐予「侯」,到了宋代以下,还被追封为「公」的爵位。其实私底下的宰予也不是没有优点,据说他和子路不一样的地方是在于宰予的脑筋反应极为敏捷,极度俱足才思泉涌的一位人物,再加上口条清楚,经常会鼓起如簧之舌,帮孔夫子大推其道。宰予有他敏锐和细緻的地方,例如有一次孔子在讲学的过程中,宰予曾经问过孔子一个问题:「如果走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掉到井里面去,到底是要去救他呢?还是视若无睹?因为如果我去救他,我自己可能也会溺毙,但是不救他的话,对自己的良心也会过意不去?」
宰予问了这个问题以后,孔子并不是很高兴,但实际上,从他所问的问题,也可以看到他这个人的个性,会发现别人所未曾发想的问题和细节,同时也等于把一般人不敢问的问题帮大众提问出来,并且不止一次,是经常性地想到有违常理之处或不合理的地方,他也会不顾夫子的感受,当下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一直以来,虽然孔子知道宰予是一位很有才气的弟子,但是由于无数次的问难方式,有时颇让孔子感觉不自在,所以在表面上孔子对他的印象让门生们都觉得是不好的。但其实孔子的内心深处,在他晚年的时候,却颇怀念这一位弟子,因为许多教学方面的观念及转变,却是来自于当初宰予所提问的一些问题所启发的,这也影响了孔子往后在教育学生上有些方法的改变。而孔子的改变,也让后代为人师者理解到所谓的「因材施教」—— 要善于观察每位学生不同的长处和资质,用爱心和耐心予以教化。现今从世界上东西方不同的人物志上,发觉了许许多多了不起的科学家或各类的大家,他们在学习的期间,其实也都是让师长们感到很伤脑筋的学生。当初孔老夫子对于宰予最后所做的一句评论「以言取人,失之宰予」,这应该是孔子经过三省思后,内心的无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