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位法國的哲學博士,他對禪宗極度有興趣,也去過韓國、日本參訪諸多名師。一日,有弟子偕他來講堂見我,他說他把鈴木大佐禪學的書全部都看過了,但是他是未能明白他平日有配合念阿彌陀佛,他說他有一個問題,如果明心見性之後是念還是不念?我便問他:「你的念,是口字邊的唸,還是念茲在茲的念,還是念而無念的念?」他沒有回答我,我接著繼續提出我的看法:「參禪的目的,是為了看見自性,如果你一旦開悟見性,還會有這個問題嗎?即心即佛,還要念什麼佛?佛性十方都有,你還要去往何處?」
我後來和這位來自遠方的朋友,幾泡茶下來之後,我衷心的送他一句話「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求法,則非求法也。」我們每個人的佛性都是如如不動的,但是如果捨心向外,清淨自性便會漸行漸遠,又落入見聞覺知的境界,這就會走了很多的冤枉路。這位法國博士似懂非懂的看著我,我也只能說如果講得過度清楚便不是在幫忙他,畢竟見性開悟是必須累積千百萬劫的福德因緣,才可能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