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一系,包含朱熹大儒,已經早有堅固不移的禮學根基,初期他也只認為《禮記》不過講述禮儀之事而已,但他到了晚年,思想有所改變,反而認為《禮記》至難且繁,非一般初識孔學者可以詳解,原因是所有一切人倫之中所關轄之仁、義、禮、智,都和禮有莫大的關聯。《禮記》在現代人來看不啻是極難理解的文字,但在當時的古人來看卻是篇篇饒富有文學內涵的文章,其中深入了解之後,更有多篇精湛動人的寓言故事可看,其實極具有人道思想。有些文字結構頗為嚴謹,卻又不失有啟發人性、勾勒人類潛在心理成因之描繪,至於發人深省的至理名言,警策世人不可造次、違背人倫之因果道理,盡在《孔子家語》之中。在後代學人眼中,《禮記》雖然表面上看來好像是一部專講典章制度的書籍,但其實真正的內涵卻是在於宣揚人倫道統很重要的書籍。
更重要的是,後來它有些基本架構是源自於先秦諸子大家重要論文所記,也不是一人專著,洋洋大觀者幾乎把從孔子年代以及孔子七十二門生所記錄的內容全部包含於內。這些文章大部分都完成於春秋、戰國,內文中所說的離不開古先秦的制度,加上孔子的講錄和對門生思想的啟迪。在錢老居士這些老輩文人心中,《禮記》傳承之必要是由於在孔子過世之後,儒家的派系愈來愈多,愈來愈雜,晚後雖然也有孟子和荀子等聖人出世留存重要史料,但其實所失多矣,已不復存其原貌,此為可惜之處。但無論如何,現代人的責任是要把這些僅存的史料繼續保存,不使其原有的資料更加散佚,同時使未來世的後學也有豐碩的原始資料可以展讀、參研之外,更重要的是應該推廣於千秋萬世之後,我想這是這個時代之中這一代文化人的重責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