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者在靜坐的時候常常心念紛起、散亂昏沉,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的境界呢?

  根據佛陀所開示的安那般那法門非常的多,光是專注於出息或一心於入息,就有三十二種之多,主要的目的也是要修行安那般那的修行人,如何依靠呼吸使得正念生起,例如依靠比較長的吸入法,可以比較不容易生起昏沉散亂的心,依靠比較長的出息,比較容易進入禪定。在安那般那的一些法門中,並且也舉出了小孩或者是其他動物的狀態,來解釋和比喻出氣的長短,對於禪定有何差別?並且也從其中尋找何種為利於自己進入禪定的法門,漸漸地無論在受、想、行、識也都可以依這些法門,讓身心先獲得輕安,進而轉入禪定。

 

  關於斯里蘭卡的那位比丘尊者,在數度的交談中,也有談到在天台的數息觀方面,和當初他自己在修數息時有略為的不同。根據這位尊者所說,他教導弟子數息法的時候,他會根據此人的身心狀態告訴他數入息或出息,如果個性比較粗心、大意者,他有時不會要他一下子專心於出入息到十下,他要求的是即便是三下,出入息心都不能分散,這點對於時下的現代人而言倒是蠻正確的。一般人已經習慣於念頭在瞬間錯綜複雜的亂節交錯,特別是對於所執著的煩惱深植於腦海中,根蒂難易無法清楚,此時若一味要執念於出入息堅決於一到十,十到一,反成屋下蓋屋,頭上安頭一般。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初學者應該比較適合在出入息時,時間要拉長較易得到安定,如果可能的話,在一邊數入和數出時,讓氣息充滿全身,再把氣息緩緩地由深處吐出,也是比較容易使心獲得專注的方法。如果修持靜坐時間較久,也可以用另外的一種方法,讓心比較容易專注,出入息的速度可以稍微快些,那便是無論是入息或出息,不必讓心配合出入行使到身心內部,而是出入息稍快地數一至十,十倒數至一,但必須將專注力停留在鼻端約一拳頭處,來回往返,一直到他的專注力不會受到傳統的所緣法所縛為止,如此比較容易截斷內外情境所引發的妄念,進入安止的狀態。

 

  但這只是一個階段性的訓練而已,不需長此以往,斯里蘭卡的尊者說到他當初入道獲得初期的正定,是使用比較緩和的方式,以自己的心專注,隨著出入息緩慢地從雙鼻孔的鼻尖處吸入,漸漸專注於吸入的氣,進入到心間,再緩慢地吸入到肚臍處停止,如果是數出氣的話,也是反過來從臍間開始,再漸漸地注意氣息往心間,再緩緩地往雙鼻孔的鼻尖處出走……他說他從這個法門的修持上,身心獲得了安止的覺受……。

 

  從修學靜坐的角度上來看,一般都還是著重在出入息的有覺、有觀上面,但如果你更深地靜坐,就會知道真正的呼吸並不是只有鼻子的出入而已,而是整個全身上下都在呼吸,因此,就可以了解要靠打坐進入禪定,那除非有大智慧、大根器、大福報之人才有辦法,否則不論大、小、密乘以及印度教的呼吸法,到最後都會接觸到「心息相依、心氣無別」的呼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