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欣賞
2:02
王薀老師靜坐系列最新大作《炁息》
關於本書
創作緣起
編輯序文

  本書為靜坐屑言集的第五本。不同以往,除了道家的靜坐方法及竅訣外,在本書中另外還述及佛教、金剛乘及儒家的靜坐法門,燦然齊備。在老師多年的修學經歷中,深覺無論是接觸禪宗、金剛乘,乃至於道家,所有的修行似乎都離不開靜坐,不會打坐便如同是門外漢一樣,也因此有關靜坐的書籍資料汗牛充棟、蔚然大觀。但修持任何法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倒因為果,認為修行就是打坐。而是要為了解脫生死的問題,去修持圓滿,並非得少為足地專注在臭皮囊上,更要體認到所有的一切法都是為了獲得解脫所設施的方便法。

 

  雖然在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不論大乘、小乘,幾世紀以來,打坐的風氣極為盛行,但這些畢竟也只是解脫的副產品。無論任何的靜坐法,都屬於戒、定、慧中「定」之方便,這個定在佛教另外的一個名相叫做奢摩他。天台宗的大止觀、小止觀,經常為人所用的又叫六妙法門,在天台稱為不定止觀,內容稱為數、隨、止、觀、還、淨。止是定,觀是慧,即便是定慧等持,也都只是佛的黃葉止啼之法而已。

 

  要了解打坐固然和資養色身有直接的關係,但是打坐過程當中的心意識更是重要,所以道家講「心息相通」,如果我們理解以後就可以知道打坐當進入初禪境界的時候,所謂的氣住脈停,那個才是初初體會到呼吸停止了,妄想也隨之停歇的感受。

 

  若要入道,不用一味地在色身肉體上轉河車、調外藥,這些對於現代人而言,已經不合時宜,真正可靠的是以心馭炁,心息相依,自自然然一路煉炁直至虛極靜篤之境,便可以導引自行,雙觀齊通。

 

  自從《靜坐─這一檔子事》上市以來,由於靜坐系列的陸續出版,近五、六年來許多海內外的社會賢達、高功耆老,均因這些書籍而陸續與我魚雁往返,有所通聯。一方面雖欣喜於自己參學所得可以對一些素未謀面的人士有所助益結下些許善緣,甚而聽聞有些靜坐多年的前輩同好,有機緣能獲得若干靜坐法門的傳承,或為道家的河車運轉、退陰進陽,或為佛教的安般止念、止觀雙運,又或能取得金剛乘的寶瓶氣、拙火定之殊勝傳承,並能擺脫廛塵瑣事潛心修行,幾達一坐萬年之堅毅。但另一方面,幾番往來細詢之下,也愕然於他們雖然歲過經年漸有消息,但隨著華髮漸生形骸日衰,卻少有對於最後一著能有把握者,令人不禁興起磨磚為鏡、三千瓢飲之嗟嘆。幾番思索,為免有負己身所學的前賢之教,甘負絮叨嘈切之嫌,仍不免再為兩三語,以期諸多書友同修,能把握此難得人身,識得靜坐之鐍鑰,而不執於希夷惚恍、波平不動、神通妙化之境,善養真炁,更進一步。

 

 

 

 

 

出版社編輯序

靜坐不只是靜坐

  現代人的身心始終於高壓緊張的狀態,在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的當下,更欠缺了一個可以倘佯於山林之中抒解心中抑鬱的機會。對於身心健康的追尋,也成了現代人不斷嘗試追尋的目標。在東方文化傳統中的呼吸吐納之術,也因 不需特別的場地、器械、方便操作,應運而生,重新成了時尚的寵兒。

 

  對於呼吸與人體身心健康之間的關聯,早在近二千年前的先秦時代就被許多有識之士所重視。莊子在〈大宗師〉中是這樣描述一個身心健康完整的人的:「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並且強調「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就明白地告訴了我們光是呼吸就可以轉化人類的身心,不但在睡夢不起任何雜念,在醒著的時候也沒有任何的煩憂罣礙心頭,對於物質的滋養也不在乎一定要味甘物美,面對一切的境界都可以用平常心面對。〈大學〉中的止、定、靜、安、慮、得六種調伏心緒的境界,入手法門也是以關注外在身體的舉動為先,以休歇的方式為始,進而清掃心中俗事塵念,進入「心齋」的境地,重點即在於「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把一切的關注集中於心性的培養及提升。

 

  佛教中的靜坐,稱為安那般那法,又分為六妙門,由初步的數息法入手,方便易學,可為行者入門之階,用功時少但收效甚宏,可以得到收攝昏沉、掉舉、散亂之功,更是進一步修習止觀法門中的共法。但安那般那靜坐僅是呼吸的竅訣,為入手法門,後世卻與禪的名相結合,成為現下流行的禪坐。實則禪的要諦在讓眾生了解六道輪迴皆由心所造,要遠離一切的痛苦和輪迴,獲得解脫,關鍵都存乎一心,重點就在於我們能否藉由安般法門善加觀察自己的心。而此所謂的觀心法門,雖為五祖黃梅門下神秀大師所傳,但又流變為覺知覺照,為後世天台宗所重的止觀法門。東傳至高麗、日本後,就變成了默照禪,「心如牆壁,內心無喘」的止念,又成了學人的目標,在整個東亞風行,不論大乘、小乘,打坐成了學佛的特色,蔚為濫觴。

 

  王薀老師自從《靜坐這一檔子事》問世以來,與各國學人有許多往從,也了解了諸多學人對於靜坐的看法,有些視為時尚風潮,有些目為解脫之大法,也有人為了身體健康而習練不輟,卻忘了這些都是先賢黃葉止啼之法,並非當初設教之最終目的,習道者拘泥於鉛汞火候、河車運轉,習佛者沉習於數息止觀、心如平鏡,儒家更以之為格物致知、發明心性之手段,對於向上一路的最後一著,皆成贅習,離道千里。

 

  老師也因此認為,其實無論佛、道,流傳靜坐之法可謂汗牛充棟,但關鍵都在於如何習得出入定以及出入息吐納之法。如已掌握到靜坐的要訣,或者已習練呼吸法行之有年,大可不用拘泥於形式,只要顧好自己的呼吸和調息,要住世長久也並非難事,如若已經掌握到真炁者,再進一步把真炁運行於日常行住坐臥之間,真氣充沛全身,雖可能會有超乎常人的神通,但重點仍在於如何能以之入道?其要訣在於能讓人之身心進入空靈的境界,所有的萬事萬法自然歸空,再進一步一切以無事為定,進一步要從定中取靜,修學一切以清淨無染為最大宗,靜坐達此,以道家的說法可謂「炁極得神」,自然寂靜。

 

  能習練靜坐,對於偶得人身的我們,是最大的福分,只用以增進自己的身心健康,僅是最低的門檻。在習練長久,呼吸自然勻融,心神寧定,漸有消息後,如要更上一層,得窺堂奧,覓得自心原本蘊藏的寶藏者,當細心捧讀本書,執其綱要,當不至迷惘失途,能為寶貴人身,活出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