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往生貴在平日多持,一切時、一切地的持,非延至往生前才用十念而妄想往生淨土,而是需要依靠生前念佛綿綿密密的功夫

        宋代的王龍舒居士與近代的淨土宗祖師印光大師原來也有一段文字因緣。印光大師是在二十一歲的時候出家,當他二十二歲因為要受戒,前往蓮花寺時,因為幫忙寺裡曬經,因緣得睹王龍舒所編著的《龍舒淨土文》殘本,一看之後嘆未曾有,捧讀再三,也因為這本書的因緣使得印老終生奉持念佛法門,自專叫他專,自持叫他持,直至最後一念為止。當初印光大師知道此書之後,認為接引初機念佛是非常值得推展的一本書,而且內容很容易理解入門,如果要廣度眾生,此書可說是兼具淨土最完備的思想……

 

        說到這邊以現代人異常忙碌的生活,同時要兼修淨土法門者,大師以他的經驗和智慧提供了現代人一邊持誦佛號,又同時可以消除煩惱跟妄念,這個方法叫做「十念法」,持誦時從第一句的佛號到最後第十句,每一句都要非常的清楚,念的時候,一口氣念滿十聲,如此稱為一念……。關於「十念法門」在《阿彌陀經要解親聞記》裡面我也有看到,其中談論到這十念法門是對於修持念佛法門有信解心者所方便設施的念佛法門,但是也有很多人誤會強解,認為只要在臨命終的時候用此方法即得往生,如果有這類想法純屬偏差。念佛往生貴在平日多持,一切時、一切地的持,非延至往生前才用十念而妄想往生淨土,而是需要依靠生前念佛綿綿密密的功夫,否則很難成效。有許多老蓮友念佛一生,但在最後一著的時候,舌根卻不聽使喚,至為危險,這種例子非常的多,所以雖然有此方便十念法門,但在平常也是需要佛號不間斷地唸誦。

 

        修十念法門方法極為簡便,這是慈雲大師當年所倡導的,這慈雲大師是了不起的人物,十八歲就出了家,據說他的母親當年在懷他的時候,曾經夢到有天女送給她一顆明珠,從她嘴巴吞服下去之後沒多久就懷了慈雲大師,聽說他在不到一歲的時候,就會跟隨著他母親持誦觀世音菩薩的聖號。總而言之,他從小所表現出來的言行,就異於一般的孩童,也暗示了在他未來的人生中,所要走的路是不平凡的,所以他早在十八歲那一年就出了家,二十歲那一年又在禪林寺接受了三壇大戒。他曾經為了表達對天台宗一脈的忠誠及決心,在普賢菩薩面前燃指供佛,慈雲法師自從深入經藏之後,對於一切教理無不嫻熟,因此二十八歲左右所講經論已經深受十方緇素所崇敬,所講經典諸如《法華經》、《維摩詰經》、《金光明經》……數不盡的法台宣講……在其修行的生命中最常做的,便是召集所有的四眾弟子共修淨土懺儀,在佛教的傳承上,慈雲大師所著作的懺悔儀軌,算是最多、最受人經常傳習修持的。

 

       慈雲大師個人的修持,也可以用廢寢忘食來形容,經常在精進中忘卻了身心所需要的滋養,最終形成塊壘之疾,但他全然不顧生死及無常,即便在懨懨一息中也持咒精進,在七七四十九天中感應了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加持,終至絕後復甦。由於觀世音菩薩的感應,使他著作了《禮拜觀音文》,這也是慈雲懺主畢生中最早的一篇懺悔儀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