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在地傳統文化

  在一般台灣人的心裡,「艋舺」和台南的府城以及彰化的鹿港並稱為有清以來最大的都市,今天的萬華是台北市最早期、最原始的區落之一。有文獻記載,艋舺早在康熙時期就有一批福建人移居到原本屬於台灣原住民所駐紮處,當時叫做大溪口,漸漸成為漢族閩南人及原住民聚集的繁華地方,也是台北西區開始有商賈交易的起源地,這塊原本人煙稀少的處女地,日後竟開發成為僅居一府二鹿之後。成為後起之秀的大艋舺地區,從清朝的道光之後,艋舺發展成為全盛時期的商業區域,有愈演愈繁華之勢,直追鹿港和台南府城,過去艋舺也曾經是重要進出港口之一,著名的萬華剝皮寮老街也是因為交通方便的緣故,一度成為南來北往和外商聚集進出貨品的源頭之一。俗稱剝皮寮的所在地,就是現今的康定路和廣州街交叉的一個區域,那個地區的建築物現在還保存著原來的風貌,矗立在這一塊短短兩百公尺不到的範圍內,加上風格獨具的樓層,更形成了醒目如堡壘一般的紅磚圓拱烘托的廊宇,附近五分鐘路程不到便有座國際知名的觀光景點「龍山寺」,以及外國旅客喜歡遊歷的夜市及美食老街,這裡有道地美味的剉冰、瘦肉粥、甜不辣及蚵仔麵線等小吃。

 

  過去的艋舺,清代以後,由於淡水河二號水門附近一直是商旅流動個體戶匯集之處,整個台北城繁華的主要原因,也是當年從水門口沿著淡水河畔周圍的街道,呈蜘蛛網狀漸漸地蔓延拓散為各類商店及行當的源頭,大約是今天的西門町附近一帶,如內江街、西寧南路、長沙街、貴陽街,一直往市區中心延展至昆明街、西昌街、桂林路、康定路、大理街、柳州街一帶。艋舺地區較早期的社區發展形成之後,也留下了這個地區部分脈絡可循的文化,如清水祖師廟是清代乾隆時期創建,迄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是台灣到目前為止,能夠把當時的建築風格和福建南方的廟宇特色保存得最純正的宮廟之一,主神是當初一群福建安溪的鄉民落腳在艋舺之後,把福建的清水祖師移駕到台灣的萬華地區。這個地區信仰的文化聚散之地主要是龍山寺和清水祖師廟,並做為從福建沿海一帶移居到萬華外鄉人當時聚會活動的地方,據說從福建移尊到萬華的清水祖師靈驗非常,曾經有幾次部落地區有重大天災來臨之前,清水祖師都會顯靈。最明顯的是清代中國和法國有戰役,法軍曾經一度要由淡水河冒進侵犯,也是因為清水祖師的顯靈,最後法國海軍鎩羽而返,才使得艋舺地區沒有遭受到任何的傷害,布颿無恙,安若磐石,這件事件之後,更使得清水祖師廟香火鼎盛異常。

 

  住在萬華地區的人都會碰到的大拜拜節日,主要是供奉在貴陽街上另外的一尊王爺——青山靈安尊王,祂的聖誕的時候,都會有盛大的迎神和廟會來祭祀慶祝。青山靈安尊王之所以會受到艋舺地區民眾的愛戴及信仰,是因為過去艋舺曾經遭受到瘟疫的侵襲,死傷了許多人,但由於從泉州惠安移靈至艋舺的青山尊王的守護,使得當時的瘟疫漸漸地平息下來,因為此故,大艋舺地區的民眾便視祂為地方的守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