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心理勵志系列書籍的最新力作,在書中可以看到熟悉的蘇東坡在朝堂之間雖然曾有其輝煌的一面,但也因為各種黨爭而遭受流放,在困苦中秉持和佛、道的甚深的因緣,藉以療癒自己;與東坡同代的蔣捷感於世情變幻而寫下了:「悲歡離苦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雖多情卻黯淡的詩句,而同樣為宋代著名的學者程顥,或許是對理學的深入研究,卻能寫下:「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這樣比較正面的段落。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在經歷了母親、嫂嫂及妻子等親人的死亡後,並沒有因此而把自己的靈魂埋藏在無助、頹廢而又不思振作的心靈墳塚中無法自拔。他把思念妻子的感情化為不朽的詩句,同時雖然已經名聲如日中天,受所有人愛戴,但私底下他卻沒有絲毫的架子,一味努力地盡到做父親的責任。王薀老師以其廣泛的閱讀觸角,把曾經閱讀過各式各樣中外哲人的生平軼事,擷取其中可以供現代人參考的片段,告訴我們,如果你要成為別人的生活所依或是英雄,你就必須篤定地承接下來,你要成為他人生命中的烈士,處處為其犧牲奉獻而毫無怨言,並且認知是必然的。如果自己思考之後,認為自己沒有辦法如此偉大,那你便退而求其次,好好地疼惜自己,好好地珍惜自己的羽毛,好好地調理自己的心緒,好好地為你周遭的相關人、事、物做周詳的考慮。讓遭逢生命中困頓不安的人們,可以由這些故事中獲得省思,重新發現自己隱藏的能量,在人生的路上繼續走出一條光輝的大道。
在與各地的朋友、學生結緣的許多年來,我看過太多人與人間因相處所產生各種隔閡衝突,甚至於交相攻訐不肯罷休。這一類的問題不斷地重覆,原因很簡單,無論是至親或是好友,乃至於骨肉相連的親子,一旦彼此之間懷有私心,那對彼此的良知及相處都將會是莫大的考驗,也成為眾多煩惱的根源。我也認識很多有錢的商場上大老闆,享盡人生榮華富貴,一個比一個富有,但也一個比一個貪執,擁有的房地、車輛及存款無數,但總覺得心不安定。甚至好幾個到了最後,雖然也賺夠了他心目中所謂的安心,但是最終還是兩腿一伸、兩眼一閉,什麼功夫都用不上。特別是年輕一輩受到西方教育、思想、文化和雲端影響所及,最近這麼多年來,社會上發生了不少違背倫常的事,這都是以往所難以想像的。面對不可知的疫情走向及天災地變的禍害,現代人似乎更需要在精神及心靈上找到一些支持,但如仁、義、禮、智、信五倫的禮教,如何可以在現代化的社會裡,讓一切人還可以做到古人所傳承下來的這套規矩,更甚而歡喜奉行,這並非容易的事情,必須因時因地,審時度勢,根據時空背景、文化傳統而需要靠智慧善巧地行使。歲末年初,遙記以往的一些人事,其中或有可供現代人參考之處,便筆記成書,以饗讀者,希望在這人心惶惶的年代,可以找到一條讓自己真正心安的道路,迎接挑戰,逆流而上!
逆流而上開啟成功之門
仍奮力不懈,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王薀老師在新年伊始又推出新作《逆流而上》。該書可說是繼《發現生命的曙光》、《重生:生命中都必須有一次》、《力量:重生之後》、《絕對》,又一人生勵志的五部曲,而此次可說是針對學習態度提出他親身的經歷與寶貴的建言。
從書中我們明白王薀老師之博學是從小養成勤讀與慎思的結果,因此有人說知識的淵博沒有奇蹟,只有累積,洵為知言。人何以要學習呢?學習的態度又當如何呢?諸葛亮在〈戒子書〉中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王薀老師說得更明白透徹,他說:「做學問,先要有狂熱的心,才會產生執著,執著之後才會專注,專注才會發現真理,一旦發現了真理,你已經在做學問的道路上了。」
從書中我們看到少年的王老師那種鍥而不捨、直探源頭的追索精神,他為了知曉寫《閱微草堂筆記》的紀曉嵐,而去翻檢他所編纂的《四庫全書》,他為了閱讀《國語》一書而把作者左丘明一生研究透徹;同樣他為了知道陰陽五行,他閱讀《呂氏春秋》和《洪範五行》,而那時他還是慘綠少年之際,堪稱難得。他說他的道家師父告訴他人生有三種可惜:一是此生不學,二是虛擲光陰,三是偏執而為。因此他對於時間的把握與運用非常看重,他說:「要如同烈火焚身燒至髮際般緊張對待」,如此方能有所得。「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古人對於學習的態度也極為重視。
王薀老師還舉述哥白尼發現〈日心說〉,其中的過程是充滿險阻與挫折的,甚至還有可能喪失生命,但他歷經種種磨難,三十年後才有機會發表,其間他對他探索的成果沒有動搖過,對他的失意沒有放棄過。王老師從故事中告訴我們:「只有自己放棄的人才是他生命中的休止符,失敗的人沒有絕望的權利。」外在環境愈是艱險,愈要「逆流而上」,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王老師更告知我們:「如果一生中未曾經歷攀爬過荊棘遍處、險峻異常的山谷,將永遠無法享受到高站山頂的喜悅。」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文學中,我最喜愛用血淚寫成的作品。」何以故呢?因為它的感情最真。同樣王老師的著作可說都是他親身的經歷,語語真摯而動人。古人說:「人情練達即文章」,王老師把世間的人情世故融入他的閱歷中,並且結合他的學問,已達到「通透」之境,這是非常難能可貴,遠非一般放言高論者所能比肩的,它充滿了智慧之語。正如他當年感受到他恩師的教誨是「才智皆是從其人生閱歷中所得」,而有時甚至「教化經常是在動靜語默之間流露」。這才真是「春風風人」之旨,我想凡是讀過王老師的書的讀者都有此強烈的感覺。
至於何以要「逆流而上」,這不僅在學習過程或是成就任何事業,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凡人生際遇,可歸之「順流而下」與「逆流而上」,前者易而後者難,前者常靠父母或貴人的提攜,因此即使功成名就,似乎也沒有任何值得驕傲或炫耀之處;而反觀後者全憑一己之力,孤軍奮戰,血淚交迸,其所得之成果自然是刻骨銘心。要「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自然要付出更倍於常人的努力與毅力,才能「超越」而達於「卓越」之境地。王老師的經歷與著作就是給予我們最大的示範,這也是我們讀此書的最大啟示。在字裡行間之外,我們要深思,所謂「聞弦歌而知雅意」,有時甚至要在「動靜語默」之間去察覺,方能得其三昧!
讀書之最終目的在做人,一個人的品德修養若不好,書讀得再多,奚又有何用?因此王老師說他用了極長的時間探究、琢磨、實踐,看先賢古德的成就,發現「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要做到這件事,那心中必先存有一個「道」字,這或許是本書更大的宗旨與目標和方向,值得我們思之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