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安石所有的子女裡面,這名女兒算是跟佛法最有因緣的,也最深切地懂得王安石的內心世界,從一件事情上可以窺見一二。女兒原本嫁給吳充的兒子吳安持,是當時建州人士,或許女兒和王安石夫婦的感情非常地好,再加上從小未曾離家,後來嫁給了吳氏,難免兩小口相處會有勃谿。剛開始礙於女德又不想讓遠方的父母擔憂,但日子長了,在陌生的環境遠離一切的內心援助,在身心煎熬下,她終於耐不住向王安石寫了一首言情並茂的心詩,它的內容是這樣子:「西風不入小窗紗,秋氣應憐我憶家,極目江山千里恨,依前和淚看黃花。」從女兒的詩情上面可以看得出來女兒的暗示,也許嫁人之後由於個性、家庭背景,種種條件的不同,再加上男方不懂得善解女方的心意,私下相處互動之間又有諸多的隔閡,百般地溝通也不得其門而入,想著想著便極度地思念家人,但是礙於當時的風氣,那又百般地無奈,所以才寫了這首詩,希望父親能夠為其排遣內心的孤寂與悲情。
一般世俗為人父母者,假若疼愛子女接獲如此的訊息,當父母的一定也會陪著子女一同面對和處理,甚至於有些比較溺愛子女的會介入這對新人的婚姻世界,要不然就是把女兒帶回自己的娘家……總之,你問普天之下為人父母者,哪一個父母不會有私心先考慮到自己的女兒?但是,王安石卻異常地冷靜,他接獲了女兒的家書以後,他也回了一封信寫了一首詩:「青燈一點映窗紗,好讀楞嚴莫憶家,能了諸緣即幻夢,世間唯有妙蓮花。」在世間法來講,許多人最難轉化跟斷除的就是對六親眷屬的執念,特別是在出離心的認知,更難真正地做到。
學習佛法目的無非是希望體悟人生無常,萬法如幻,更進一步產生厭離心,這對於一般人而言,如果沒有深厚的佛學基礎,以及夠多的人生八苦,再加上執著於名利愛欲的追逐,往往投入了世間八法的罥網就很難突圍而出,畢竟要達到出離,以佛學的境界來講是必須要斷除一切的煩惱,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一般人也只能在這期的生命中儘可能地去做到學習出離。另外一部經講到出離,境界就更高了,《佛地經論》中說到了出離就是涅槃的意思,以字面上的解釋,出離心所講的是自己生活在這個娑婆世界的空間,必須從生活上所碰到的各式各樣的境界去了解,並且朝著出離的方向去追求,否則怎麼有可能去體會出這個世界上所謂的無常跟痛苦?
沒有對痛苦真正面對過與其共生共存過的經驗,要生起出離,如同癡人說夢一般是絕無可能。如果現代的父母遇到自己的女兒遭遇到夫家百般地凌虐,應該絕無可能有王安石的格局和淡定,如果沒有一定的出離心的素養,同樣地,要在轉化煩惱甚至於滅盡一切煩惱,這是絕無可能的。一個人如果對於出離三界輪迴的觀念未曾建立過,他又如何從貪、瞋、癡、慢、疑之中獲得解脫?又如何可以真正地從三界裡面產生很清楚的厭惡感和出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