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若要興盛 最主要是從文化和教育做為基準點

  魏文侯從他父親過世之後,順理成章接下了王侯的爵位,他心中十分明白如果要把國家治理好,最重要的是要選賢與能,所以他就到處網羅人才為國取士。當時他早就如雷貫耳般聽聞過無數次子夏的名號,甚至於還有不少人以為子夏和孔子無論在學識以及道德上其實是差不多的,這就更增添了魏文侯想要拜他為師的念頭。魏文侯用盡一切人世間的禮儀,想要感動子夏,子夏在一段時日的互返之後,被魏文侯的真誠桃李成蹊般地深深感動,於是在西河的這段時間他便成了子夏的入室弟子,從此魏文侯就更有機會登門就近請教關於儒家方面的一切經文要義和禮樂相關的一切,子夏便把自己從孔子處所學習到的為君之道悉數傳述於他,並且還建議他一個國家若要興盛,最主要是從文化和教育做為基準點,多培養相關方面的人才,傳承禮樂之道。由於魏文侯的上行,使得舉國百姓起而下效之下,一時之間魏國充滿了濃郁的文化氣息,這也是歸功於子夏在魏文侯身上所教化薰陶的結果……。


  關於魏文侯此人究竟是否是一位明君,這在歷史上自有定位,不過從他能夠禮賢下士,求才若渴,有時為了國家延攬人才,也幾乎到達一沐多次握髮、一餐多次吐哺的地步,例如他知道段干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無論是在道德、文章、學問上都有很深的造詣和涵養,魏文侯用盡心思要給予官銜,但是他始終沒有答應。甚至魏文侯親自到他的住處想要說服他時,他卻從後門攀牆逃離,這件事情使得魏文侯更加想要招攬他為幕下之賓,但是始終未能如願。他這人對於真的是人才的話,他的敬重之態倒是有時聽了也會令人動容,據說他每次駕車經過段干木的住家時,為了表示尊重,他每次都會特地起身,很尊敬地觸扶著馬車前面的橫桿,這個動作對於他的身分地位來說,是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