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曉周禮政績斐 顛沛流離仍周遊

  一個人的幼年家庭教養,是決定他未來一生中發展的基礎。從孔子一生當中,在他十七歲之前,陪著守寡的母親,偶然自己也賺取一點外快,幫忙補貼家用,其餘時間幾乎母親都要他全神貫注於課業上。孔子也不負母親的厚望,學業及做人處世都讓母親心中感到深深地滿意,唯一遺憾的是,他的母親無法看到這位影響著中華民族後世千秋萬代的聖人整個成長的過程,在很年輕時便離開了人世。這對孔子個人而言,無非是晴天霹靂,但他還是堅強地從十七歲開始展開他刻苦、篳路藍縷而又精彩的一生。

 

  要了解孔子終其一生最精要且詳細的資料來源,大部分應該都是散記在《論語》和《左傳》裡面,雖然篇幅並非很長,但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這位至聖一生中的舉止和風範。其中包羅萬象,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應對,或對於當時典章文物的批評,以及他的情緒變化,幾乎兼容並包地都可以找到清楚的軌跡。另外, 如果要了解孔子個人血統的傳承,那非得從《左傳》上面了解,更進一步也可以從司馬遷對孔子的記述中,找尋到孔子即便在顛沛流離之中,始終也沒有更改過 他的初衷,這種旺盛的鬥志及堅毅不拔的精神,也都是源自於聖母顏徵在的身教和啟發。其實,在孔子的人生歲月中,曾經有十多年是處於漂泊不穩定的階段,依他的才華和個人的條件,並不難在其他的行業上發光散熱,但他為何選擇周遊列國?

 

  大凡有智慧的人,必然有他獨特、超人意表的思維模式和過人的見解,孔子在三十歲之前,其實有很多社會經驗都是來自於和亡者有關,因此他對於人世間的變幻和無常其實早已看慣。他在幫喪家做喪禮方面及在地方官員和機構從事祭典方面的活動,都有他個人獨特的見解,所以年紀很輕便在這上面早有名聲。青年時期,母親過往之後,在外遊歷,憑著他比一般人都還要理解周代的禮儀這點便很吃香,當時許多的貴族都曾經就這方面請教於他,所以在魯國他早就擁有一批信任他的粉絲,基於種種客觀的優厚條件,三十歲左右便水到渠成地成立了一座私塾。因為他的家世淵源以及他豐富的學識,吸引了當時社會上大批的知識分子來到他的私塾從學,這段教學生涯一教就將近二十年。但是,孔子的理想並非只是當一名教書匠而已,最後雖然在中年五十出頭,起初曾經被當時掌握魯國軍政大權的陽虎看重,最終因為陽虎的私心太大,並且所從事的政變也沒成功,因此作罷,最後還是魯定公欣賞他的忠心,因此找過孔子私下會談過,魯定公認為孔子是一位見多識廣、學問涵養很好的人才,便請他擔任管理地方的官銜。那段日子裡,由於得到魯定公的青睞,不斷地升遷,剛好魯國的大司寇往生,魯定公便順理成章地擢拔孔子坐上了這個位置。魯定公基於孔子熟諳周代的禮儀,那段時間齊國和魯國之間經常有些重要會談,必須要有一位身分特殊又懂禮儀的高級官員居中斡旋調和,這個人選便是孔子。這個官銜在魯國而言,已經算是位階極高,差不多是現在的國家級院長,這可以說是孔子一生中最風光的時段。但美中不足的是,由於魯定公只是一位名存權亡的領導者,孔子在他的底下也只能做些表面上的工作而已。雖然如此,在他的任內,曾經幫魯定公討回了在齊國的一些失土,此舉讓孔子聲名大噪,連其他的國家因此也都知道了孔子這號人物。但是,也許太急於幫國君找回原本失去的權勢而得罪了當權派,無法見容於當局,在這種尷尬的狀態下,孔子開始周遊列國,推廣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在這漫長的十四年當中,他的身旁始終有著不少的追隨弟子,其實孔子若能像一般的政客不得罪當權者,甚至於扮演牆頭草,長袖善舞,或許他的政治生涯不會那麼快就結束,以他的睿智和才幹,也足以讓其他的諸侯對他有所畏懼。孔子因為精於周禮,他便用周禮的理由規定所有家臣不可以私自藏有刀械和武器,受封的大夫府邸,牆的高度和長度也都有一定的規矩。孔子是利用他當時的權限,等於現在最高法院院長的力量,幫國家的主君一步一步尋求重新掌握實權,並且防止從魯莊公時 期以來三桓勢力的擴展,因此經常殫思竭慮地幫國君想法子維護應有的尊嚴和權力。當時在拆除這些高權分子城牆的時候,孔子是指派子路去執行拆除工作,這事件引發了極大的風波,並且也不順利,但從此處可以看出孔子的才幹和氣魄。他五十六歲的時候,曾經代理過魯國的國政,在他掌政的那段時間,根據記載說 是交易公平、男女互重、路不拾遺,官吏也都恢復到清廉、不私相賄賂的地步,人民極度地讚賞他的政績。或許是魯國的國運不佳吧!再加上魯定公也不是一位有主見的明君,後來中了季桓子的伎倆,整天不理朝政,遊山玩水,孔子失望之餘,仍然給予機會,等待了一段時日,最後連配享的祭肉都沒分到,孔子便心裡有數地黯然神傷,離開了魯定公,這便是他展開了人生另外一段歷史的開始。

 

  孔子離開了魯國之後,展開了漫漫的十多年遊歷生涯,雖精彩但也頗多周折,並且都沒有碰到他可以輔佐的對象,所遭逢之人要不就是如南子般矯心飾貌、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南子也非一般女子可以比擬,據說長得蛾眉皓齒,如姑射神人,可說是傾國傾城之姿,但卻是一位不安於室的女子,雖然衛靈公非常地喜歡她,但是她卻不止一次地給他綠帽子戴,最有名的便是和宋國的公子宋朝的那段眾人皆知的私通醜事,雖然如此,衛靈公仍然寵愛她。孔子當時只是一味地想要施展自己的理念,他認為南子是唯一握有實權之人,若要順利的話,應該和南子直接陳述自己的想法是最快的方式,但其實南子並非只是單純地欣賞孔子的才幹而已。這件事還曾經引起子路對孔子有些微的誤解,事後孔子當然是義正辭 嚴地駁斥子路的想法是不妥當的。

 

  孔子也曾經受到宋國國君的欣賞,他極為賞識孔子在魯國的政績。即便如此,再怎麼偉大的人物,入境隨俗是必然的道理,也就是說,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最好先熟悉當地的人物、風土民情等等,甚至於了解一下主流派、當權派的是哪些人物,這對於初來乍到的人而言,應該是極為重要的。孔子一生中在他遊歷各國的經驗上來說,可謂事蹟斑斑,絕對地豐富精彩,有些似乎是可以輕而易舉就地脫困,但也有一些是幾乎連老命都要賠上,有幾次也替自己和弟子差點惹上了殺身之禍,就舉歷史上很有名的宋國大司馬桓魋和孔子所結下的樑子這檔事,便是一個例子。不明就裡的人斷章取義,會以為桓魋沒事為何就想殺了孔子而後快,原來這是有原因的,所以後來即便宋國的國君對於孔子在禮上的思想和造詣極為崇拜有加,可是桓魋始終和他唱反調,並且當眾不給他面子。孔子剛到宋國的時候,其實早就耳聞桓魋這號人物,後來孔子又看到桓魋請人做假人陪葬,在這個觀念上及認知上,兩人有了極大的分野。孔子是有話直言的君子,他認為桓魋此舉有損儒家的仁愛思想,但在桓魋這邊的想法就起了很大的誤解,認為孔子是在貶損他、暗諷他,同時另外的一層意思也是在調侃他太過於奢費財物,甚至於最後桓魋也把孔子的某些話誤聽為是在詛咒他絕子絕孫。於是,他思前慮後,愈想愈憤慨,憤怒到一定要把孔子殺掉才足以洩恨的地步。從那一天開始,只要知道孔子的蹤跡,尾隨於後的便是桓魋手下的搗亂、尋釁和找麻煩。就說有這麼一天,孔子為了要給宋國人示範禮儀的課程,桓魋知道講課地點之後,就派了他的手下先把在場的樹給砍了,但沒想到派來的人反而被在場的學生和顏悅色地勸退,這讓桓魋更惱羞成怒,本來打算在當晚夜深人靜的時候,要把孔子和他的隨從弟子全部殺掉,還好也算孔子一行人命大,有貴人暗助,而這秘密地通風報信的貴人卻是桓魋的親弟弟,否則孔子便會在這場風波中就給殉難了!

 

  孔子知悉了桓魋要殺他的消息之後,這才緊張起來,於是就要弟子們分批分散地逃離,集合地點就選擇在鄭國。孔子在當時也沒有因為這個消息而倉皇失措,只是先分配如何讓他的門生安全地離開。他的弟子中,最擔心的便是子路,不斷地催促孔子趕快趕路,孔子卻說:「這一切都由天命安排,如果我是有使命在身,那桓魋又奈何得了我?」

 

  孔子後來便和門生們在鄭國會合,在等待的過程中,也發生了一段有趣的插曲。這故事是說子貢要去鄭國的路上,邊走邊打聽路上的人有沒有人看到孔子經過,後來就打聽到一位老人家,這老人家似乎對孔子的印象極為深刻,據他的描述,他對子貢說:「是有這麼一個人,他的頭長得像誰,脖子長得又像誰。」說得惟妙惟肖地,子貢一聽便知道是孔夫子沒錯,但這個老人家的形容聽起來卻是非常地好笑,他對子貢說:「我看到的這個人雖然相貌堂堂,極為偉岸,一看就不是普通人,但是卻很奇怪,他臉上的表情和舉止行動讓人感覺好像是一條沒有主人的流浪狗。」這便是日後所說的「喪家之犬」的由來。

 

  原來這位老人家在現場看到的是,當時六十多歲的孔子,碰到了突如其來的狀況,再加上連日的奔波趕路,以這個年紀的人來說,體力、心力各方面都應該是會勞累的,孔子恰好身體靠在城牆的一處,兩眼無神地眼眺前方,可能是這個情景讓一般人感覺有點失魂落魄,但這「喪家之犬」也形容得太過了。不過,聖人的胸襟是雄偉、坦蕩的,當子貢半開玩笑地把這番話講完之後,孔子卻很輕鬆開心地回答說:「他其實如何形容我的樣貌,這一點都不重要,但是他說我像是一條喪家之狗,這個形容詞真的是太貼切了。」雖然孔子當時講話語帶輕鬆,但 如果我們設身處地為他設想,一群人連日不眠不休、疲於奔命地跑路,年輕人還好,可是當時的孔子,他一生中所經歷的顛沛流離、天道變化和多次的岸谷之變, 一般人早就倒地不起。我們可以試著想想,他三歲父親過世,人生剛在起步階段,接著母親也撒手人寰,那時也不過是一名慘綠少年,他就必須獨自去面對當時的詭譎多變、政客奪權那般陰暗狡猾,並和鶚心鸝舌的諸侯們周旋,那段狼煙四處的歲月裡,相信許多人是無法平靜地駛過。孔子由於獨自一人,平日裡生活也需要有人打理,在他十九歲那年,他結婚了,可是或許是兩人的理念和抱負差距過大,從結婚一路以來,老婆似乎始終不滿孔子在現實生活上面的積極度,老婆也不是不好,只是貧賤夫妻百事哀,剛開始幾年或許老婆會自我安慰,心想總有花開見紅、青雲直上的一日吧!但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孔子接二連三在官場上始終都沒有好的結果,甚至連生活上有時都有問題,漸漸地從希望到失望,到了最後的絕望,老婆跟他提出離異的條件,雖然是百般地無奈和不捨,但孔子認為自己沒有任何挽留的立場,只能私底下對著自己的小孩說:「你的母親如果想要再嫁人,就讓她自己自在去吧!」一個曠世聖人當他在講這句話的時候,聽了著實讓人心酸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