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真正的和諧、寧靜與安康 禮是相互之間很重要的橋梁

  在某一年的粥會中,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向在座的先進提到:「孔子當年對於門生請示任何的問題,是否都有問必答?」我記得當時有位孫老居士,他提出了看法:「其實也未必如此,我可以提出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路就曾經想要向孔子提問關於禮方面的問題,孔子並沒有正面回答他。當時的情況是子路問孔子:『在魯國有某一位大夫,當他的父母過世一週年的時候,他手裡還執持著哭喪棒,想請教夫子,如此做是否合乎於禮教?』「孔子聽完他的問題之後,也沒有很正式地回答,只告訴他:『這我就不知道了。』「在一旁的子路原本是很期待孔子可以給予滿意的答案,但卻沒想到,得到的回應是他不知道,這時心中便充滿了狐疑和不解,就跑去問他的同學子貢。「他對子貢說:『在我的心目中,先生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但今天我問了這個問題,我心中卻大感失望,原來先生也有他不懂的啊!』「子貢聽了子路的敘述之後,也不便說些什麼,只是很熱心地同他說:『那我能不能知道你是問先生何種問題?』「子路理所當然就把和孔子之間的問答悉數告訴了子貢,子貢聽完之後很樂意再幫子路去孔子面前提問一次:『請問夫子,如果有人在父母週年祭的日子,卻還拿著哭喪棒,想請教這樣子對於禮是合乎的嗎?』子貢很恭敬、雙手作揖地把想要提問的問題快速地說了一次。

 

「孔子笑笑地回答說:『如此做,是不合乎於禮教的呀!』

 

  「子貢得到了所要的答案之後,如儀從容地告退,接著跑去回覆子路,他對子路說:『你方才對於夫子的學識有所質疑之處,我必須告訴你,先生真的是一位博古通今的老師啊!問題是出在你個人對於禮教不合乎規矩罷了!你要知道,現在我們居住在這個地方,是不適宜數說或議論這個國家的大夫啊!』」

 

  孫老當時所回應我的,便是他所看到在《孔子家語・曲禮子夏問》篇中所說的內容,我當時除了讚嘆孫老的博聞強記外,個人的想法是,讀禮最主要是從古聖的言行中所流露出來的身教、言教,如何對他人產生恭敬心。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社會、團體及國家,如果要做到真正的和諧、寧靜與安康,我相信禮是相互之間很重要的橋梁,所以在日常生活上,如果可以注意到人與人之間的言談細節,都不要忘失發於誠、止於禮,往往人和人之間的嫌隙和矛盾都是來自於言語上的不合及細節不周所致,嚴重的話甚至於還會對簿於公堂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