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法離不開身、心和氣的配合

  無論任何的靜坐法,都屬於戒、定、慧中「定」之方便,這個定在佛教另外的一個名相叫做奢摩他,實際上天台所說的一切止觀之法雖多,但尚有所分別。一般而言,大部分分類為小止觀、大止觀,經常為人所用的又叫六妙法門,在天台稱為不定止觀,內容稱為數、隨、止、觀、還、淨。

 

  事實上在此之前,有關六妙門靜坐的方法,已經從諸多書籍上皆有涉及,並且也請教過不少有教授經驗的出家比丘,這數息法方便易學,許多傳授者都依此為入門之階,因為時間較少,收效較宏,例如初步的數息法,如果修學得宜,是可以得到收攝昏沉、掉舉、散亂之念,這也是學習止觀法門中初步的共法。由於很容易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大眾皆認為是靜坐中之上妙法門。這個範疇離不開安那般那法,所謂安那般那,說穿了就是呼吸和調息,不只是佛教中有,幾乎所有宗派都有這個方法,從藏傳佛教 裡面的修持九節佛風、寶瓶氣為基礎,一路進階到拙火定,乃至於修三脈四輪時,把智慧氣引入微細的中脈……這些都是屬於安那般那為基礎的呼吸法。至於道家的靜坐入門,也離不開所謂虛其心,實其腹。道家的基礎是在於守靜為先,心若不能靜,便無法入道,所以入道之階幾乎也都是從靜坐、數息開始,最後從沒有固定的坐姿,發展成現在固定模式的跏趺坐或隨意坐,也都是有來由的,這個從《坐忘論》中,可以看出道家靜坐發展始末的端倪。

 

  佛教中後來的安那般那法門,在佛陀之前早就都存在的呼吸竅訣,這在印度上百種的瑜伽行者中沿襲不止,因此後來的天台止觀也是從這個觀念中結合出來的產物。但不管如何,後來的許多聲聞、緣覺證得果位,不能說和這些法門無關,因此如果有詳讀過佛教的《增壹阿含經》中有〈安般品〉,這其中就是佛在教授這個法門,所有的呼吸法離不開身、心和氣的配合是息息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