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師父為我講解《黃庭經》的一個啟發

  我過去跟隨過的道家師父,他在為我講解《黃庭經》的時候,我也和各位有同樣的問題,因為師父習慣性在每一個章節中,專挑重心做講解,其餘的自己看。有一次,我忍不住地請問我的道家師父說:「師父!師父!這一句我不太了解,那一句我也不太明白,是否可以請師父慈悲幫忙做詳細地解釋……」師父冷冷地回答我說:「等你把整部《內景經》背熟了,背給我聽再說……」這件事情給了我一個啟發,我們從小在學校所受的教育也是如此,都是填充式教法,而沒有任何的啟發,導致沒有辦法激發出一個人的聯想力和創作力。

 

  再進一步想,師父的意思其實是要我自己善用頭腦,不要依賴,他已經給我鋪了線了,其餘的要靠自己用心去思考,以及尋找其他的資料和自己找出答案來,這對我有很大的幫忙,往後我讀任何的書籍便習慣性讀原文,很少看現代人的註解,因為我個人認為那些都只是作者本身的心得分享,即便讀了也不是自己的東西……後來年紀漸長,也讀了《楞嚴》、《般若》等大經,更能明白禪門宗下所用的方法,參要真參、證要實證的用意,否則即便讓你讀盡千經萬疏,最終還是死在話下,也都是古人的東西。

 

  禪宗的老和尚說得好──任君說得千經論,尚落禪家第二籌,便是這個意思,讀書、做學問即便你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也沒用,為什麼?不是從自己內心所透發出來的,所以勉強只是說食不飽罷了!就像今天我們研究《楞嚴經》也是如此,阿難雖然人稱多聞第一,博學強記,但又如何?一旦碰到境界便亂了方寸,所以佛教就是要從枝葉末節中跳脫,直探心源,否則無論你歷經四禪八定,用心計較,大小諸乘一切妙義經論倒背如流,又有何用?現在我們學佛的環境中,最大的問題就出在太方便,我同他們說:「如果你們要我逐字、逐字地解釋,其實大可不必上課,外面書局、電腦網站上,現在太多、太多便民的專頁,你要看哪一位大師詳細的註解都有,但重要的是到最後會莫衷一是,因為資料太多,所講的也大同小異,可是卻不是經由你字字句句斟酌推敲,反覆琢磨,用心思索,絞盡腦汁所得。不但讀過即忘,要不就是數說他人的家珍,這又有何益?就像當初我在讀《楞嚴經》,也是參考了不知多少尊宿大德的註解,最後我全部放下,為什麼?因為老和尚曾經要我去實修色、受、想、行、識諸蘊的過程,才知道這不容易啊!光是在色蘊的區塊裡,你就很難過關。我們眼、耳、鼻、舌……所對的一切外境,你如何能夠不受干擾?永遠守護好你的如來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