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回聽了寬達比丘,在他的佛學中心講述了他的天台六妙法門,之後我把我個人的想法和他分享:「法師,聽聞了您的上課之後,覺得十分讚嘆,法師對於天台止觀及六妙門所研專精,可見這幾年來,法師在學理上應是更加精進,但我個人倒是有些拙見和您分享。其實所有一切的法門說穿了都是在講述呼吸法門,那既然如此,無論你修禪、修密、修淨土,只要專注於呼吸,置心一處皆可大成,但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來了,你打坐的時候,如果沒有辦法像祖師大德可以進入四禪八定,你的思緒仍然七上八下到處亂闖,心神恍惚,有時心思蕩漾,三翻四復,連自己都無法掌控,那如此的打坐方法又有何用?因此,我覺得重心應該放在『心息相依』這上面才是重點,如果這個道理了解了,這個呼吸法門才會是活的法門,因為人一旦一個呼吸上不來了,那就不屬於這個世界了。
所以,無論養生也好、長壽也好、解脫也好,重點應該放在是呼吸出入息的時候,把注意力放在『呼』或『吸』出入息就沒錯。另外一個問題,才是去注意心念和呼吸要如何去達到均衡的問題,這又是屬於六妙門『數』之外其他的問題……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曾有過的經驗是,你愈不去注意數它,等到你在這個法門上修學到很專精的時候,有時反而會覺得妄念漸漸地消失,身心慢慢地進入另外的一層境界,這問題出在哪裡?如果你已經掌握到竅門之後,還反覆的在數它的進來和出去,反而變成頭上安頭的另外一個問題,因為在呼吸的任何一個技巧上,它同時也是另外的一個妄想而已……」
寬達比丘一邊聽著我和他討論靜坐和呼吸的問題,一邊點著頭,表示同意我的這些看法:「您所說的問題,的確我也曾經思考過,今天經由你特別提出來,我認為你講得很有道理,我也曾經嘗試著這樣子不管呼吸,但始終掌握不到它的要點……」
「你的這個顧慮,我懂。這就是我們平常一般學習打坐的人,被傳統的框架給框住了,為什麼呢?如果過度地墨守成規,反而會讓心神過度地緊張,例如把注意力依附在身體的某個穴位上,道家有些守竅的方法,初時入道的方便,是可以依據個人的身心狀況,有的守印堂,有的守膻中,有的守丹田……這些其實都是入門的前行法門。如果經常守護在一個地方,久而久之反而會出問題,打坐最重要的是要去除身心的執著,如果過度的用功,身心反而會出狀況。這種情形我曾經從他處得知過,有人因為過度的依賴於靜坐數息等方法,又沒有很好的善知識帶領,最後進入偏邪,什麼叫做偏邪?例如有些人以為自己獲得了天眼通、他心通,或者忽然之間言辭無礙,自以為得到加持,愈陷愈深,有的突然間打坐精進勇猛無法停歇,但是過沒幾天就覺得哪邊有問題,停滯不習,有時在靜坐中生起種種諸多雜念,於是又有多疑多慮之想,也有些人走入偏邪,自以為獲得相似三昧。從前同道中有一長者佛、道兼修,據他所言,十幾歲起便在蜀中得一老道相傳,日日可無念數個鐘頭,久而久之,自以為可在定中獲得禪悅為食,剛開始可以一個禮拜飲食免進,甚至於以為無形中有人送食,讓自己身心非常地適意,不飢不渴,毫無影響……最後,這個人差一點走火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