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作風如曾鞏

  溫二爺的前身往事,主要是其人一生受造化之遷弄,也頗為傳奇。話說他穿著木屐、捲著衣袖,在基隆港口做臨時工、搬運工的那段日子裡,是他人生中最跌宕的時光。已經四十開外,孑然一身,在台舉目無親,後來漸漸從上海、浙江、廣州和閩南等處來台的舊識故人中,慢慢才又重拾當年的那股膽氣橫空和蹈厲之志。這批舊友中,他們有的感於昔日在滬、杭相處時,溫老對他們的照顧及舊情,有的是過往的八拜之交,就這樣在十幾個人的協助之下,溫老在萬華一帶逐漸打下一片天。過去這個地方其實都是農家和田地居多,溫老大約講述了他初來乍到時,龍山寺附近的地方沿革。早期他因為配合製糖廠,掌握到時機,靠收買甘蔗賺了不少錢。但當時尚有省籍問題,他和他那批老友也常受排擠,幾次所應得的利潤也從中被剝削了許多。有些個性比較衝動的就和當地人起了爭執,甚至於刀械拼鬥,常見有血光之爭。在如此的環境之下,溫老用他上海人磨盤兩圓、破崖絕角的處世善巧,漸漸地謀合了地域和省籍的差別,地方團結一氣,最後成立了商社,增加了南北貨行業的買賣及麻油等食用材料的大盤,讓大家有錢同賺、有福同享。溫老本著大肚,用絕甘分少的態度領眾,漸漸地在地方上建立起一定的信譽和人望,成立了一些公益慈善機構,幫助傷殘老弱等民眾……。我和溫二爺的認識是因為家中長輩過去在萬華地區也是很有德望的長者,由於溫二爺在台灣漸趨穩定之後,透過慈航老法師的引介,對修行產生了興致,我的長輩也因為這樣子的因緣而和溫老成為道友。後來我隨著長輩和這些仁者之間有所學習與互動,也和溫二爺時有請益。當時溫老雖已屆期頤之壽,但身體頗為硬朗,這和他早年習武、打拳頗有關聯。數十寒暑,一晃如過眼煙雲,如今憶及卻如昨日。從他身上所聽聞的就如同一部中國的近代史,由他遷居來台所做的奮鬥,又足以作為當代人的圭端臬正。順便要提到的是,他在人生中最後的幾年受了菩薩戒,從那刻起,他便杜絕一切應酬,不進葷食,日中一食,這點令人頗為讚佩。當他往生火化時,竟然也燒出了百來顆的舍利。

 

 

  早年喜歡閱讀唐宋八子的相關著述與文章,對於曾鞏的文章與道德特別有感覺,原因是他在八大家中是屬於不計較名聞利養和自身利益的文人,低調得可以。以他的出身來看,從他的曾祖父以降,都是北宋時期赫赫有名的大臣,連他的父親也都當過太常博士。只是到了他父親這輩,由於不擅斡旋於政壇,最後只能罷官歸里。從此開始父親無力承擔家計的身軀,再加上家無恆產,又有九個妹妹、四個弟弟都要靠他想法子供養,他就是在這樣的一個艱難環境中,培養出過人的毅力及傑出的才識。由於他過人的才學及出類的文采,後來被歐陽修賞識收為學生,並且向歐陽修推薦摯友王安石。曾鞏讓我敬佩的地方是在於他父親後來往生時,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功名及可能依附權貴、平步青雲的環境,回到了家中照顧母親。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個母親還不是他的親生母親,但他卻如同親生母親一般孝養她,從無難色,從此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人格操守。在其後來主政時,一切也都是以百姓利益為優先,甚至於把自己分內的糧食也都提供出來,分配給百姓們。除此之外,也幫助農民有耕種的機會,幫不平的冤獄平反,興辦學校,減少稅徵。在他管轄之內從無怨聲載道類事發生,連宋神宗都被他的政績所感召。說實在,曾鞏由於處事低調,不願強出頭,所以令他在中國的政治人物中顯得不是那麼突出。可是我欣賞他的是為後代努力保留下來的史書及文章,難怪連朱熹都私淑讚美有加。朱子對四書有極深入的注釋傳世,其中對於倫理特別有詳細的註解。朱子也曾在私下教授時,不止一次地讚美曾鞏便是典型君子懷德的縮寫。的確如此,孔子特別強調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分野,就在於道德感以及道德觀念的差別。曾鞏除了謹守君子之道外,他還特別注重仁道和自省,我認為這是古往至今一般政客和文人最難遵守的。我在二十歲後,曾多次閱讀《戰國策》、《李太白集》及《說苑》,不得不額手稱慶地感恩於曾鞏當年的用心蒐集,並且從中學習到治學之道。我好藏書也引自於曾鞏,他當年曾為了挽救古籍流失,把畢生薪俸皆用於其上,後收入重要典籍共兩萬多冊,此種魄力實屬難能。無論政治人物或一般人,我覺得一個人立身於世,最需遵從的便是君子之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是我一直希望能奉行於日常生活當中的圭臬。一個人處身立世,要不徇私,或不會為了一己的利益,無論是在公開的場所或私底下,無虧暗室,皆能坦然對心,沒有任何的私心,如同太陽般普照天下,無愧於人,這並不容易,我從溫二爺身上也看到他努力為此所做的痕跡。他往生時並無後人在側,但他把畢生積蓄分散送給慈善機構,以及當年和他在台打拼的同鄉後輩,這點足以作為現代人的楷模。現在的社會放眼看去,都是小團體、小圈圈,為了鞏固自身的利益,結黨營私,打擊異己者,此點應該是所有世人皆應該引以為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