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身心一旦進入空靈,所有的境界自然歸空,心氣可以合一專注,自然全身血脈氣息骨骸,皆受軟化,此時來來往往、出出入入都是真正的真息!

       從過往無論佛、道所學靜坐之法頗多,但關鍵皆在於出入定及出入息吐納之法為宗,其實總而言之如果掌握到靜坐的要訣,或者已經行之有年,大可不用拘泥於形式,無論何派,只要顧好自己的呼吸和調息,要住世長久也並非難事。如若已經掌握到真炁和呼吸者,再進一步要注意者,便是把真炁運行於日常行、住、坐、臥之間,久而久之氣便會通達全身;人之會有神通,重點在於要相信氣的運轉,氣一旦充沛全身,有些人便會有神通應世,這類修行人從古至今太多實例可循。重點在於如何可以入道,其要訣在於空心實腹,人之身心一旦進入空靈,所有的境界自然歸空,再進一步一切以無事為定,進一步要從定中取靜,修學一切以清淨無染為最大宗,靜坐達此可說是炁極得神,神寧則無諸外境,自然逐步進入寂靜之相。

 

        無事者清修之真能可達,以道家而言,須先得清靜之相,清淨道才會生,道生之後精進用功,自然可期,自然而後即是自在之下,神仙可期之時,可見靜坐進入胎息對於修真之人而言,不過是過境之象而已,也非常地有道理;否則多少人精進在靜坐之學,但所得仍是凡夫之氣息,根本毫無自然之氣可取,要不光修外氣也有,但如果只修外氣不顧內氣,仙道如何可成?正如古真人所言「息有一毫未定,命非己有」,此要言雖嚴但要信,重要者如要內息停止,最起碼要先可以停止妄念,妄念停歇再內觀其心,心觀至無處自然心息自停,心息停則神自安,此為修氣時環環相扣之要機。過去祖師之要言錄中亦云:「調息需調真息,真息者何以?」這一點過去曾有老道有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自己的氣先能達到專一的境界,心氣可以合一專注,自然全身血脈氣息骨骸,皆受軟化,此時來來往往、出出入入都是真正的真息,呼吸一定要練習到若有似無,到達虛無之境,此時進入先天之氣息,先天之氣息一旦被牽動,息中有真氣,真氣中也有真息,自然內外氣合一,真神可見。

 

        日常之中修氣者的大忌,是在於要遵守不動氣,養心要先養氣,養氣的重點在於不動,用力處在於虛,何者為虛?虛心便是,虛心就是空心,就是不動心,人也必須確實做到不動心,才是真正的安養真心,到了這般境界,天地之間浩然之氣,可以收盡,所以全身豈有不通之息;若有人問平日裡如何保氣養息?最重要者需要在喜、怒、哀、樂、貪愛、厭惡、執著之中不受其患,因為七情六欲一旦牽動,全身氣息受其牽引,此點不可不防不慎……。言及此,忽然憶起師尊曾言:「一咽一息,雙收雙夾……正襟危坐,提氣上升,四大充滿……」頗為受用,可惜過往行之有年,後又惰置實為愧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