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和現象是時刻都存在的,刻意要從動中取靜或從一切亂中得止,這些都是多餘的。

  我們的心對於六根所相對的一切境,一旦有了任何的分別臆想就變成識,所以在生活上如果可以在根塵相對上多練習不起分別,自然可以轉識成智。一般眾生在未學習佛法之前,大多停留在自性分別上面,對於一切的黑白、是非與善惡,並不會有太大的感受性,漸漸地了知六識的作用,才慢慢體會到作意的功用,體會到一切唯心,萬法唯識,三藏十二部經也從未離開過心意識。一旦深入體會《楞嚴經》奧義,熟讀《華嚴》之後,抑或體會一乘法華思想,便可以透澈解心,如果也有研究《大乘起信論》、《唯識》諸論,便可以更深一層地體悟到「識」的世界浩瀚無垠。但是若更進一步,深解《楞嚴經》的前面幾卷,便會明白原來心意識本無差別,就如同大海之中的波浪融入於大海一般。

 

  如果更深入一層有修學練習過禪修的人,就會了解自性和覺性本無差別,因為已經徹底了悟原來輪迴跟涅槃是一致的,佛和眾生是一如的,地獄與淨土是同時存在的,但是我們為何無法在二六時中完全掌握?問題就出在於心無法守護著本心,即便是一剎那間都有困難,因此長久沉淪很難尋脫到解脫之岸。要到達這種境界,一定得要見和修同時俱足,一般的行者還是得需要透過觀心和禪修漸次到達,這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是有困難的,因為禪修的次第並不容易到達。

 

  光講禪修就有實相禪修和造作禪修,何謂實相?必須要修到心遠離了一切的分別、妄念、造作,也就是說自身清楚所有我們一切苦、集、滅、道,產生的貪、瞋、癡,所造成的苦諦之中一切的痛苦,這種修持是需有指導和實際修持才能了知,並非憑空臆測或文字生解就可以修得。因為從實相的境界來說,我們的覺性本來就從未曾斷絕過,但是我們要從何可以勘驗到?從過去成就者的經驗之談,由於更深入的禪定,才有辦法體會到更廣大無邊的證悟,但是這也只是前人的成就軌跡所留下來的雪泥鴻爪,現在有幾個人可以到達?

 

  現在的行者只要在禪修中可以「安住」在原始本性中,不受任何外境的干擾就已經非常了不起,問題出在哪裡?禪修者都了解修行是在任何境界中,都要不受動和靜二相所產生一切的外相所影響而修,因為境界和現象是時刻都存在的,刻意要從動中取靜或從一切亂中得止,這些都是多餘的,對於空性定力不俱足的眾生而言,更會平添內心的紛擾和不安而已,這在《楞嚴經》中講得非常透澈,不循動、靜、合、離、生、滅、暗、明拔除一根,如此一來不會受到前面任何六塵所引起的分別念……到最後才有辦法達到六根互動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