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欣賞
2:50
王薀老師佛教系列最新大作《楞嚴經蠡測》【第肆冊】
關於本書
創作緣起
編輯序文

  《楞嚴經》是直接探究如何發明般若真心的一部經典,經中揭露了許多的修行法門,最重要者是二十五位聖者所發表的成就法門。對於娑婆世界的眾生而言,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是其中最基本而且最普遍的,本書的主旨即在說明此法門之內容及實修之方式。
耳根圓通法門是觀音菩薩在無始劫之前,向當時的佛所學習到的解脫法門,從入「聞」的根性思惟般若智去觀察,在二六時中反覆熏習修持,最後便會進入甚深三昧之中。更要令耳根不要受到任何聲塵的干擾,如果隨著聲塵去追尋,自己的心緒就會隨著音聲受牽引,反而變成出流,便會進入無盡輪迴,解脫無期。


  對於音聲的修持,如果是剛剛入手的行者,很難立即就斷除來自於四面八方所有一切的音塵聲響,所以可以從自己容易掌握和聽聞了知的音聲先去練習,利用比較粗、比較大的聲境做為所觀,目的是用來收攝自己的心性,統一自己的心念,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耳根,漸漸地就會聽聞到下手之處,經由練習使內在的心緒不受到外境聲音的影響。但這並非強制壓抑或者顢頇麻木,使得自身變成毫無覺知的感受,反而要注意不要忽略而放棄了六根它的影響力。


  藉由六根的功德力,二十五位大菩薩各別從六根中的一根專注修持獲得成就,此即《楞嚴經》中的密意,亦即只要懂得尋求適合自己的根性,一門深入地修持,最終無論用哪一種修持的方法,最後也都可以得到成就!吾輩有志尋求般若智慧解脫者,當可從本書中緣其所本,覓得最適合自己的良方!

  個人自垂髫之年,或許由於過去世的因緣俱足,有幸師從不少宗門耆老、賢達名宿,從顯至密,由禪而教,至今年屆花甲,在翻閱過往筆錄耳聞的諸多學習記錄時,遙想昔人典型,猶歷歷在目,言談笑語如在眼前。與大眾結緣多年,深以《楞嚴經》實為末法時代學佛之人必備之南針,惟典籍雖文理清楚明瞭,但時人多以曲奧難解而未能深入。因此,謹將個人所聽聞與《楞嚴經》有關之註釋疏解,以及從學過程中親身所見聞到的實例,一一筆錄縷存,期能以一愚之得,藉古德先賢之功,以饗同好,於此寶貴難得之法門,能同探驪珠,共嚐法味。

〈耳容世間音將心自聞聞〉

  《楞嚴經》發明識心與真心之別,詞藻華美、文理沛然,加以佛與阿難及眾菩薩的問答參會其中,諸般法門燦然齊備,為顯、密、禪、淨各宗均可緣其所本,同證楞嚴大定之無上經典。

 

  而在經中二十五位菩薩講述自身如何從因地起修的法門,實為如何運用眼、耳、鼻、舌、身、意與色、聲、香、味、觸、法交互作用中,體悟真實自性之要訣,更是值得吾輩學人披閱再三。其中最為人耳熟能詳者,乃是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


  吾人自小習慣於從耳朵聽聞到聲音,在未能睜眼識物前,甚至於胎中,耳朵便開始作用,從聽聞各種音響,再加以辨識,並反應到心中的各種喜惡好厭,甚至外發為身體語默動靜的諸般作用,在六根之中最為敏感,而且二六時中,三百六十五日均不稍息。一般人習以為常,幾乎視若無睹、聽而不聞,忘了它的存在。但對於參究生死大事的行者,卻是世間最寶貴的法器,日日夜夜都可用心其中,以「入流亡所」之法,證「返聞自性」之功。

 

  聖道法門旨在要眾生明白心本身要離開心意的造作,千萬不要沉醉在過往,也不用對未來做任何的希冀和期盼,在這樣三心了不可得的境界當中,不管內情外器的任何境界,都要把握自己念頭的起伏,不要執著任何一念,更不要被其混亂,在當下就把每一個生起的念頭放捨掉。聽來美好,但如何做到?

 

  耳根圓通法門卻有便捷明快的手段,以無時不作用的耳根,在聽聞外境的音聲之中,進入了能夠聽聞的自性之流中,在心與意絕對無二的統合下,專注於內在的音聲,所有可以聽聞的一切音聲了然不生,如同進入了寂滅之境,不受六根操弄,但見自家主人。

 

  此法門雖在經中僅二三語,但如何下功夫卻是千差萬別。王薀老師以現代人能明瞭易行的方式,提供了我們修行耳根圓通法門的方便:有時不妨可以尋找一處離自己住處不遠的海邊,不一定要名勝風景觀光區,但不適合遊客太多的地方,在海岸邊尋找一處離岸不遠的山丘處,面對著海洋,湛然無波的海風輕拂在自己的身上,無波無瀾地沉浸在海自然無造作的氣韻中,本身孑然枯坐在山崖邊嶙石上。此時和煦的太陽光和自己靜默的身影,拉成一幕怡然自許的平和,霎時間在內心中,興起了一股無法言喻的壯闊……,此時垂簾俯瞰大海波瀾拍打著海岸及岩石的聲音,自己身心渾然進入有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良久、良久,這是人世間最醇美的一刻。

 

  本書就《楞嚴經》中各位菩薩的修行法門取其要處,闡發觀音耳根圓通法門,並以現代人能領受的方式提供最佳的下手處,同時彙集諸多古德先賢的修學事蹟,讀之如冰片貼額,頓消塵暑,如能反覆參詳,從能聞的根性思維般若智去觀察,熏習修持,最終必能去妄返真,為吾人拂去百千萬劫之蛛網塵埃,返見本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