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膽識及定力也非一般世人所及,即便在一生中最落魄潦倒的時刻,他仍然可以處變不驚,照樣撫弄著琴弦,繼續講他的課程,就算有遭遇到生死攸關的大難,一樣泰然若定,甘之如飴地過著他的日子。
我們讀的〈衛靈公〉中,孔子的觀點一直主張一個人的品格和道德思想是可以透過一位良師,在潛移默化之中,漸漸地把仁善的一面激發出來,正因為如此,孔子很希望他這樣子的思想可以廣泛地施行於民間。所以大家注意去看,孔子這種教學的方法,在當時階級觀念極深的世代裡是首創、史無前例的,只要有人願意,他不分男女老幼、有錢沒錢、身分地位、聰明愚笨,他都會根據學生的資質給予教誨。
當時天下並不太平,四處都有人起義要推翻秦朝,酈食其便仔細地觀察起兵的義軍當中,哪些人是值得投效的?當時也有項梁、陳勝等比較著名的起義人士,但是酈食其知道這些人都還不是他想要效力的人,雖然他們也想盡辦法要拉攏酈食其,但酈食其都藉故推掉。如此過了一段時日,後來劉邦也聚眾成勢,有了屬於自己的部隊,這劉邦也是知道要成大事,必須要有俊彥良才來輔佐才行,所以他每到一地也會託人四處打聽有無傑出人士可以招募。
當你真正了解自己的心性之後,在任何的地方守護好自己的方寸,碰到任何的境界,迴光往內自求,其實在每一個當下都是處於靜坐的狀態。
人一切的起心動念皆有主宰之神所鑒察,一切人皆應在念頭生起時就要有所畏懼,不能泯昧良知,實應慄慄謹慎,若是因為一時無知而罹犯惡事,事後若能痛下決心,遷善泯過,也是會有機會轉禍為祥,這是我歷年來所經歷無數人、事、閱歷之後,撫今懷昔,從不同的人事個案、瓜連蔓引之下所得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