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錄
心的妄念有多少來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它的原點,這是讓我們能夠解脫也可以墮落的地方!這個地方,是我們每一個眾生來去之處。

無論參禪或打坐用功所領取的境界,在沒有獲得究竟之前,一切都有變化,千萬不要認為有時候好不容易換取得來的清明,可以一直永恆不變,這個要很小心,如果只是為了維持那現前的一念,抱著它終老,這個就墮入黑暗洞窟,很難有所出期,絕非究竟。看歷代祖師們在大澈大悟之前,前途都還有個十迴八轉,有時候參禪的人所獲得的只是相似悟境,但並非最後一著,如果還只是守護於清明的境界,無法轉換或捨棄這就是一種禪病,為什麼?因執著於自己所用功的見,這也是一種我執,參禪如果無法參到連人跟我都沒有,這個都還在病中。

唐朝宰相裴休與黃檗禪師結下了何等善妙因緣,弘揚臨濟宗風,至今仍傳唱不止呢?

說起裴休,自從中年以後便經常居家持守八關齋戒,對於一切葷食禁忌不食,對於一切世俗八法,由於參禪、唸佛幾乎已達不受外情干擾之境,終日裡焚香禱懺、唸佛不輟。裴休一直有出世之想,奈何國事、家事無法滿足其願,但是有時也會效法佛制,身著衲衣沿門托缽,世人多於背後嘲笑,裴休仍然樂此不疲,不為所動。裴休喜好與好樂內典者往從,談習佛法,國內名山宿德遍參幾盡,一生中所參大德最衷敬者應屬黃檗禪師,這黃檗禪師來歷非淺,是百丈禪師深重之弟子,惠能大師以下之嫡孫,把臨濟一脈弘揚得最透徹,非黃檗莫屬。

上班族在工作忙碌一天後,想讓自己的身心放鬆並靜坐,但是常常會陷入昏沉的狀態。有什麼適合的放鬆身心,並提振精神的方法嗎?

在打坐的時候,無需太著重於傳統學術化的名相而產生迷思,你只要很放鬆地把心專注在呼吸上,此時儘量做到身體完全地不要有壓力,接著配合呼吸的進出,慢慢地把放鬆不執著的心融合呼吸的進出,當身心自覺放鬆時,更要讓身心進一步地徹底放鬆。常常如此練習,久而久之,運氣好的時候,偶爾會接觸到呼吸停止、全身很愉悅、感覺沒有身體的存在,到最後連呼吸也漸漸地消失……

禪門接引隨機逗教,如流雲舒卷、不假思索、全無造作。六祖與神會的初次會面,便是如此,萬分精彩動人!

當初神會初次去見惠能大師的時候,還只是一名少年學僧,經歷了漫漫長路,好不容易抵達到曹溪──惠能大師常駐之所,大師見他年紀輕輕有如此堅強的向道之心,心中疼惜之餘,更添加了幾分惜才之心,便很慈悲地關心他問說:「你這麼長途跋涉不遠千里地來到我這裡,一定是有心中的疑竇需要做一番解答,我且問你,你過去的用功是否有體悟到所謂的本來面目?如果你真的已經有參悟到本來面目,那麼你可以試著說說看你自己看到的真正的主人翁到底是如何的狀態,我聽聽看……

釋迦牟尼佛在即將開悟前,曾用各種不同的禪定方式使自己獲得無法言喻的禪悅。這種藉由修定所產生的喜悅,是一種什麼樣的境地呢?

靜坐、禪定是屬行法,也是證法,目前所呈現的景象便是人人都可靜坐,但是否依據佛智而修?如果依據經典上所言,要修學禪定,最起碼要先修得無我境界的空性,修習靜坐才可以有辦法控制自己心中起伏不定的雜染,接著要在無自性本是寂靜的境界裡,修學進入正定,如此才有漸漸進入止觀的機會。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