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錄
調息專注.心息相依

守安禪師他有一首詩很有名,「南台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緣無事可思量」,這首詩什麼意思呢?按照他這個禪詩的內容,是在講守安禪師每當他在寺廟裡燃香靜坐的時候,二六時中凝心守靜,到至極之處時,所有八萬四千微塵般的思緒也都消釋,他說他不是因為刻意要去消除妄想心,而實在是調息專注到了心息相依的時候,自自然然就無所依附,到了這般,當然就沒有任何妄念、思緒生起……。

什麼叫做返聞?

這裡面對一些剛閱讀楞嚴初機的許多重要的意思,例如三摩地翻譯成正定,由此直指何謂圓通大定,並且再度說明如果要進入此一三昧,實際上必須從觀世音菩薩的耳根法門入手,這是觀世音菩薩祂親自說明是如何地從聞、思、修進入三昧正定的方法,雖然並未錄出全文,但是比如點睛般的給予梗概。在整個二十五聖者所發表的成就法門中,對於娑婆世界的眾生而言,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是最基本而且最普遍的,這是過去觀音菩薩在無始劫之前,在當時的佛座下所學習到的解脫法門。當時的佛教祂要從入「聞」的根性思惟般若智去觀察,如此二六時中反覆不斷的去熏習修持,最後便會進入甚深三昧之中。觀音菩薩在佛前對大眾發表,祂當時是如何下手初修,耳根不要受到外境任何六塵中聲塵的干擾,也不要隨著它去追尋,一旦追尋就變成緣音外止,如此一來自己的心緒,就會隨著音聲受牽引,這就不是收攝耳根,反而變成出流,六根一旦受外境所干擾,便會進入輪迴,觀音就在此時向與會大眾說明,當時上師是如何開示祂運用自己的耳根返聞自性的方法。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當然,成佛時的佛陀解行的境界已達到最究竟的境界,所以一切佛經上面才會不斷地說道:「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修行到達最高的境界,就是使一切人都能夠獲得不可思議的正等正覺的果位。這種境界當然不是一世就能獲得,也非一蹴可成,而是必須經歷不知道多少億萬千次的輪迴轉世,而且每一世都得有所修證,才有可能獲得最後的法、報、化三身,以及只有證得佛果的覺者才能獲得五種智慧。這五種智慧以研究唯識的學者來說,他的名相分別稱作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這些都是必須靠自性轉化的辛苦歷程,由每個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貪、瞋、癡、慢、疑中淨轉成為佛的智慧。

邵康節藏名遠利

或許孫老居士本就腹有詩書、胸有文墨的緣故,他光是在這篇的原文上,就洋洋灑灑舉說不盡,並且還旁通引述地說到了邵雍的一篇〈戒子孫〉文,他說:「我父親本身就愛研究《周易》,所以對於邵雍向來極為敬重。說起邵康節,他不但是中國文化歷史上絕對重要的大家,同時他也被尊奉為宋代五子,又可以配享祭祀於孔廟其中的五位重要儒家代表人物,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個人物的形成,和他自小的養成有關係。邵康節從很年少的時候,幾乎是遍學一切,遍讀所有,而且為了專注,下著大雪的冬季仍然堅持不著薪火取暖,夏天酷暑汗沁衫衣,還是手不搖扇,每夜展讀,經常至東方漸白仍不著席,他求學刻苦專精的態度可見一斑。他的一生,平日不做和學問不相關的事物,連往來的人也都必須對其學識涵養有所裨益,才會往從,因此在他的年代裡,經常密從者唯有司馬光、程頤、程顥和呂公著等當代大儒為主,其餘時間幾乎時時刻刻與書為伴。

數息法門和隨息法,其方法和目的是為了要讓我們心中粗雜的妄息隨著呼吸漸漸地到達微細

所謂的六妙門直接地講,都和鼻的呼吸有著直接的關係,漸漸地隨著善巧方法的不同,依照出入氣的方法讓自己的呼吸愈來愈細,到達聽聞不到出入息之聲,這個稱為鼻息和數息。一般剛開始學習靜坐,最容易接觸到的就是數息法門,方法固然簡單,但其實一般人要從一數到十都沒有夾雜任何妄念和煩惱,這並不容易......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