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錄
以安那般那呼吸法門配合靜坐禪修時,最重要的關卡是什麼?在這個階段我們會有什麼樣的身心覺受,又應該要注意哪些事項才能更上一層呢?

關於靜坐方面,無論是大乘的天台止觀六妙法,抑或南傳的安般法門,都還是有佛陀特別開示在阿含部裡面的十念法,十念法裡面就有提到念安那般那的重要性。我有時候和幾位比丘同道交談中,多次向他們提到無論用什麼呼吸法門配合靜坐禪修,如果無法把「氣住脈停」當作是一個進階和關卡,即便你坐萬世千秋也是枉然,其他的有覺有觀都只是處於身心的狀態,即便一度呼吸慢慢地感到快要停止了,這還只是在「止觀」的境界。

為什麼我們只想要尋求生活中小小的安定,卻老是會遇到挫敗、沮喪和種種的不完美?

什麼叫做「有漏」?凡是世間一切諸法會令身心產生煩惱,因為貪、瞋、癡熾盛的緣故,所有的眾生貪執有為、有漏之法,因此造作了所有一切的業力,產生種種的痛苦。「苦」在聲聞緣覺來講,屬於四聖諦,所有的眾生都會因為心中貪執,而生起所求不得的心態,或是因為外境逼迫所引發的焦慮、煩躁,或者因為心比天高無法獲得滿足,所產生的灰心滅志,還有對於明日之事無可把捉,引發心中種種不確定感的痛苦,另外,大部分的眾生,都會想要尋求心中的安定感,所引發人心不足的貪求,如此一直覺得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都是不完美、有缺陷的……眾生因為福報跟根器不俱足,導致無法得知人如何破除能所二執,心當然無法處於因為了知修持止觀而獲得本元清淨、赤裸安住的雙運境界,以至於凡夫在心所看一切幻化都執著為真實,長久儲存的習氣自然會顯現在外。

釋迦牟尼佛當初在菩提樹下悟道時所說的一段話,祂所提出的重點是什麼?為什麼所有的眾生沒有辦法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俱足佛的一切種智?

真正要修持一切的百千三昧,或者是如幻三昧也好,不管任何的一種法門,只要談論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都非得要先修持證得人空、我空、法空,最後人法都空。先簡單概略地說明什麼叫做人空和法空,一般來講我們先不要談論到太深入的名相問題,現代人用太學術性的理論介紹,不見得聽得進去。但是如果我們用妄念來做一個解釋,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初在菩提樹下悟道時所說的一段話,其實聽起來並不是太艱澀難懂,祂所提出的重點只有兩個,那就是眾生的妄想跟執著。

從修學靜坐的角度上來看,一般都還是著重在出入息的有覺、有觀上面,但如果你更深地靜坐,就會知道真正的呼吸並不是只有鼻子的出入而已,而是怎樣的狀態呢?

從修學靜坐的角度上來看,一般都還是著重在出入息的有覺、有觀上面,但如果你更深地靜坐,就會知道真正的呼吸並不是只有鼻子的出入而已,而是整個全身上下都在呼吸,因此,就可以了解要靠打坐進入禪定,那除非有大智慧、大根器、大福報之人才有辦法,否則不論大、小、密乘以及印度教的呼吸法,到最後都會接觸到「心息相依、心氣無別」的呼吸法。

初學者在靜坐的時候常常心念紛起、散亂昏沉,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的境界呢?

根據佛陀所開示的安那般那法門非常的多,光是專注於出息或一心於入息,就有三十二種之多,主要的目的也是要修行安那般那的修行人,如何依靠呼吸使得正念生起,例如依靠比較長的吸入法,可以比較不容易生起昏沉散亂的心,依靠比較長的出息,比較容易進入禪定。在安那般那的一些法門中,並且也舉出了小孩或者是其他動物的狀態,來解釋和比喻出氣的長短,對於禪定有何差別?並且也從其中尋找何種為利於自己進入禪定的法門,漸漸地無論在受、想、行、識也都可以依這些法門,讓身心先獲得輕安,進而轉入禪定。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