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錄
靜坐可以體會到許多令人舒適的覺受,但我們知道要如何跟自己的心好好相處嗎?

團體靜坐時,比較容易讓自己的專注力分散,即便你心中知道要專注,但旁邊的呼吸聲或其他人的動靜也會影響到你的專注力,除非你接受過對於色蘊區塊有甚深的練習,否則一般人還是比較難以做到不受干擾,特別是自己也知道必須要放下,但是如果你再去要求自己的心要放下,反倒變成頭上安頭另外的妄念。在這個狀態下不妨經常地反問自己,用一首偈語提醒自己,當然不可能幾次就做到這種境界,但最起碼你已經有提醒自己妄念的方法,「我若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或者是另外一句「任他境界萬千,只覺胸懷一片」。

認為打坐和禪定開悟有直接的關聯,其實大錯特錯

一聞法師畢竟窮半生之力參禪且專研《楞嚴》和《楞伽》,尤專注於《楞嚴》一經,從某一次的茶敘中他和我聊到證道歌裡面所說的:「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時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要知道一般之所以無法真正證得人法雙泯,主要是在於對於動相靜相皆有所緣的緣故,如果沒有修持反流之行恐怕無法觸及自性,即便了知如何入亡,但是未必可以入寂,主要的原因在於動靜二相仍然無法到達不可得之境,也就是耳根所修的極致,能聞的根和所亡的境必須同時皆盡。

許多人都會問打坐時如何把妄念停止?這點並不是說你想停止妄念就可以停止,完全關乎到你的呼吸粗和細的問題

從開始的數息到隨息,最主要的重點都還是著重於心氣的合一,但對於一般人而言,「心」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這個時候就是專注在自己的意念上面就可以。意念就是自己的念頭,念頭如果可以控制得住,思想便可以統一,思想統一的時候,就象徵著你身上的氣是在和緩的狀態,當時心便會比較平靜。心如果沒有東奔西竄,就比較容易進入停歇,漸漸地再調協自己的呼吸,便會進入止的狀態,此時心中再不要有任何的雜想妄念生起,若有,就再度把你的注意力停在某一個自訂的定點上。

境界和現象是時刻都存在的,刻意要從動中取靜或從一切亂中得止,這些都是多餘的。

我們的心對於六根所相對的一切境,一旦有了任何的分別臆想就變成識,所以在生活上如果可以在根塵相對上多練習不起分別,自然可以轉識成智。一般眾生在未學習佛法之前,大多停留在自性分別上面,對於一切的黑白、是非與善惡,並不會有太大的感受性,漸漸地了知六識的作用,才慢慢體會到作意的功用,體會到一切唯心,萬法唯識,三藏十二部經也從未離開過心意識。一旦深入體會《楞嚴經》奧義,熟讀《華嚴》之後,抑或體會一乘法華思想,便可以透澈解心,如果也有研究《大乘起信論》、《唯識》諸論,便可以更深一層地體悟到「識」的世界浩瀚無垠。但是若更進一步,深解《楞嚴經》的前面幾卷,便會明白原來心意識本無差別,就如同大海之中的波浪融入於大海一般。

真「止」,心無需刻意,一調息間閒然入靜,平日所要做的便是要把心念專注於一處!

說到六妙法門中,第三個階段的「止」,當靜坐行者從數、隨二法中,漸漸地可以控制好自己的粗細諸息及心念,慢慢身、心都會趨向於寂然禪定。此時稍要注意的是,雖然有時可以控制好較粗的妄想漸趨寂靜,但這還非真禪定,若是真「止」,心無需刻意,一調息間閒然入靜,平日所要做的便是要把心念專注於一處,或有方便教於專繫一處之法,例如把心、意隨著氣息的流動,遊行於鼻尖與下丹田之間,調整自己的出息和入息,直至妄想漸息…… 

...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