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初試探觀音法門,一般人總是會停留在「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前面的發心,一般人剛剛接觸到適合自己根器和興趣的修行方法都會很精進,很發心地依教奉行,但是當要更進一步的時候卻發現很難跨越,例如耳根圓通觀音的法門,從接觸佛門開始幾乎每個修行人都會談論到觀音的耳根圓通,但是,一旦開始深入如何可以達到入流亡所,通常在「初於聞中」解釋就各有不同,但重要是不能錯把醫學生理上的耳根看成是我們身體上所長的器官在看待,這個裡面就大有學問了,如果沒有了解《楞嚴經》前頭佛對阿難所開示,那可能會不容易了解,主要還是在於能所和動靜,再進一步就是從聞思修的「聞」上頭去下功夫,否則你沒辦法「入流」。
修持「止」的階段,稍微有一程度以後,可以嘗試著返聞心息,也就是用自己的心若有似無地去覺知更細微的呼吸,去覺受它的來和去,漸漸地會感受到呼吸若有似無就如同風中之飄絮,此時應進一步從呼吸中體悟,觀察身心一切內外本無實存,既無所從,哪來所住?初初進入「止」和「觀」的時候,某些行者很容易在修「觀」之時,隨著所緣漸漸地讓心進入「輕安」或者類似「近行定」的境界,但這還是不確定的「止」和「觀」,因為也有些人在這個階段,坐著、坐著心似乎無所依託地著在某處,感覺上類似心安止在某一處,但有時候很長一段時間,卻又落於空亡之際毫無定處,也失卻了覺知。
《楞嚴經》裡面之所以到最後是以觀音菩薩的耳根法門做為收場,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是在說明耳朵相較其他諸根來講,它是最圓融無礙,在所有的十方世界之中一切外塵都自有其功德妙用,我們身上的六根當然更有妙不可言之處。每一個人身上所組合而成的莫非是四大、六根,這些雖然都是非實有終究會成、住、壞、空,但在還沒有解脫成就之前,若是可以藉由四大假合和六根,從見聞覺知獲得圓通無礙,這個就是妙用圓滿之處。
一聞法師畢竟窮半生之力參禪且專研《楞嚴》和《楞伽》,尤專注於《楞嚴》一經,從某一次的茶敘中他和我聊到證道歌裡面所說的:「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時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要知道一般之所以無法真正證得人法雙泯,主要是在於對於動相靜相皆有所緣的緣故,如果沒有修持反流之行恐怕無法觸及自性,即便了知如何入亡,但是未必可以入寂,主要的原因在於動靜二相仍然無法到達不可得之境,也就是耳根所修的極致,能聞的根和所亡的境必須同時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