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錄
從修學靜坐的角度上來看,一般都還是著重在出入息的有覺、有觀上面,但如果你更深地靜坐,就會知道真正的呼吸並不是只有鼻子的出入而已,而是怎樣的狀態呢?

從修學靜坐的角度上來看,一般都還是著重在出入息的有覺、有觀上面,但如果你更深地靜坐,就會知道真正的呼吸並不是只有鼻子的出入而已,而是整個全身上下都在呼吸,因此,就可以了解要靠打坐進入禪定,那除非有大智慧、大根器、大福報之人才有辦法,否則不論大、小、密乘以及印度教的呼吸法,到最後都會接觸到「心息相依、心氣無別」的呼吸法。

初學者在靜坐的時候常常心念紛起、散亂昏沉,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的境界呢?

根據佛陀所開示的安那般那法門非常的多,光是專注於出息或一心於入息,就有三十二種之多,主要的目的也是要修行安那般那的修行人,如何依靠呼吸使得正念生起,例如依靠比較長的吸入法,可以比較不容易生起昏沉散亂的心,依靠比較長的出息,比較容易進入禪定。在安那般那的一些法門中,並且也舉出了小孩或者是其他動物的狀態,來解釋和比喻出氣的長短,對於禪定有何差別?並且也從其中尋找何種為利於自己進入禪定的法門,漸漸地無論在受、想、行、識也都可以依這些法門,讓身心先獲得輕安,進而轉入禪定。

初初試探觀音法門,一般人總是會停留在「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前面的發心,你要依靠什麼「入流」?這時候能夠聽聞的是什麼?所能夠聽聞的又是何者?

初初試探觀音法門,一般人總是會停留在「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前面的發心,一般人剛剛接觸到適合自己根器和興趣的修行方法都會很精進,很發心地依教奉行,但是當要更進一步的時候卻發現很難跨越,例如耳根圓通觀音的法門,從接觸佛門開始幾乎每個修行人都會談論到觀音的耳根圓通,但是,一旦開始深入如何可以達到入流亡所,通常在「初於聞中」解釋就各有不同,但重要是不能錯把醫學生理上的耳根看成是我們身體上所長的器官在看待,這個裡面就大有學問了,如果沒有了解《楞嚴經》前頭佛對阿難所開示,那可能會不容易了解,主要還是在於能所和動靜,再進一步就是從聞思修的「聞」上頭去下功夫,否則你沒辦法「入流」。

在修習「止」的過程中,若無「定、慧」相資,則很容易隨著雜妄輪轉,最後有些連本心都還忘失,進而轉入魔道,此點不得不慎,如何可以得免?

修持「止」的階段,稍微有一程度以後,可以嘗試著返聞心息,也就是用自己的心若有似無地去覺知更細微的呼吸,去覺受它的來和去,漸漸地會感受到呼吸若有似無就如同風中之飄絮,此時應進一步從呼吸中體悟,觀察身心一切內外本無實存,既無所從,哪來所住?初初進入「止」和「觀」的時候,某些行者很容易在修「觀」之時,隨著所緣漸漸地讓心進入「輕安」或者類似「近行定」的境界,但這還是不確定的「止」和「觀」,因為也有些人在這個階段,坐著、坐著心似乎無所依託地著在某處,感覺上類似心安止在某一處,但有時候很長一段時間,卻又落於空亡之際毫無定處,也失卻了覺知。

釋迦牟尼佛所開演的八萬四千法門,所有的大小諸乘,從聲聞、緣覺到菩薩,無一不是都從耳根聽聞法音而悟道

《楞嚴經》裡面之所以到最後是以觀音菩薩的耳根法門做為收場,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是在說明耳朵相較其他諸根來講,它是最圓融無礙,在所有的十方世界之中一切外塵都自有其功德妙用,我們身上的六根當然更有妙不可言之處。每一個人身上所組合而成的莫非是四大、六根,這些雖然都是非實有終究會成、住、壞、空,但在還沒有解脫成就之前,若是可以藉由四大假合和六根,從見聞覺知獲得圓通無礙,這個就是妙用圓滿之處。

...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