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錄
佛珠的因緣

有關於念珠所聽聞過的種種功德利益,無論是在道教或是佛教中,實在是太多!關於這類說法,最終我還是會回歸於佛陀所開示的經典。佛曾經在一部經典中有講述到佛珠的因緣,這部經文叫做《佛說木槵子經》。當時是因為有一位國王,他的名字叫做波流離,他所屬的國家並不是大國,又碰到不好的年歲,所以國中有許許多多的流寇、盜匪橫行,傳染病也跟著流行傳播,民生極為困苦,因為這般,他經常無法安眠,因此他就請教佛陀:「有什麼妙法可以讓我解除憂煩?讓我可以精進地修行?希望佛陀能特別地垂示、傳授我可以解脫痛苦和煩惱的大法,讓我在獲得法寶時,可以得大安心,在未來際也可以脫離一切輪迴痛苦⋯⋯」

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我有幾串和瑪瑙相關的念珠,有新有舊,最老的念珠曾經收藏到一串戰國時代的紅瑪瑙古珠,形制上呈現算盤珠且不規則狀,距今已經大約有兩千七百多年左右的歷史,覺得不可思議。當初這串念珠是被置放在一位收藏家舖子裡玻璃櫃內,實在是不起眼而且珠繩老舊,絲穗已呈支離破舊之相,一般人應該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要不是看見一只成化窯杯要老闆開櫃讓我上手細看,也不會發現,或許這便是緣分吧!向老闆借了光筆,沒想到一打光,整串橘紅色的光華更顯現出晶光剔透、靈巧精緻的身姿,令我愛不忍捨,上手把玩再三,似乎有股和古人相接,千古一夢的感覺,究竟醒和夢、現實與想像、物及我這中間的區隔豈是境界所能涵蓋。

「心」在何處

許許多多的問題都會有人提到關於這個「心」在何處?在何時?在何方?它所代表的意義是否也有所不同?禪宗特別講究心地,因此也有許多人把靜坐、繞佛等等的心,用來和現在我們所討論的「見性」時的心,看是否相同?是同,但也有所不同。一般我們在靜坐時,所觀想的時候的心,並不一定可以代替明心見性時的心,有時你觀想時只不過是用另外的妄想去轉化代替不同的煩惱而已。

真言宗的傳承

講到真言宗的傳承,可以源自於印度的善無畏大師以及金剛智大師,在中國之所以會普傳開來,也是由於這幾位印度的高僧,原本是奉中國皇帝指示翻譯經典,進而遭逢到旱災或有流行性的諸疫時,他們一登壇立刻滂沱大雨如注般傾瀉不已。當朝皇帝也因為這幾位高僧所顯現的神蹟,令他們信服而祈求為其灌頂也是時而有之,可見唐密在當時是連皇帝都極為重視的信仰。

菩提子殊勝的功德

根據傳心法師的描述,他少年時所見到的虛雲老和尚當時已經九十多歲,但卻身體極為矯健硬朗,並且日日出坡,還在寺中種植了多棵樹木。更有一件稀奇的事,那便是龍王曾經化現為一老者,求戒於虛雲老和尚的事蹟⋯⋯或許由於傳心法師的贈送菩提念珠以及經常耳聞虛老的事蹟,那段時期對於禪生起了極為深切的興趣,於是在這位傳心法師的啟蒙下,開始念誦《楞嚴經》、《心經》、《金剛經》等和宗門相關的經書⋯⋯。

...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