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錄
打坐過程當中的心意識更是重要,「心息相通」這個道理是對的

實際上所謂「六妙門」原本都是一個方法而已,其他的也都是根據不同根器以及在打坐的過程中,隨著不同的方法讓心可以專注在呼吸上,最後可以進入在「止」的上面。有關於這方面在其他的佛學論著中都有相關的教導,例如《達摩禪經》,還有《阿毗達摩論》,這個內容可以從《舍利弗阿毗達摩論》的〈禪定品〉也有闡述到和修禪定相關的內容,講得非常詳細,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祂在佛陀住世的時候聽聞佛所開示的內容,祂把它集結起來所成的一部專論,是關於講說和如何修持定。

 

道家師父為我講解《黃庭經》的一個啟發

我過去跟隨過的道家師父,他在為我講解《黃庭經》的時候,我也和各位有同樣的問題,因為師父習慣性在每一個章節中,專挑重心做講解,其餘的自己看。有一次,我忍不住地請問我的道家師父說:「師父!師父!這一句我不太了解,那一句我也不太明白,是否可以請師父慈悲幫忙做詳細地解釋……」師父冷冷地回答我說:「等你把整部《內景經》背熟了,背給我聽再說……」

離苦得樂獲得解脫,關鍵都存乎一心

學佛光是要學到放下和放心都不容易,我舉個例子,禪宗的二祖慧可自從接了初祖達摩的法之後,十方到他座下求法的人比比皆是,後來接他法脈的是三祖僧璨,我們現在聽到祖師,心中都會生起像對佛菩薩的那種心境一般,但是如果見到沒有悟道之前的僧璨大師,你絕對不會相信他會是開悟的祖師,為什麼呢

心就是自我的主宰,我就是心的主人,主宰就是吾人與生俱來的本覺

《楞嚴經》從〈第二卷〉開始,由於佛前面多次地責怪阿難等是用所緣心在聽聞佛法,如果一再地執著於此心不放,那最後還是無法獲得真心。雖然佛一再地善巧提示,可是阿難對於妙明真心仍然無法了解。到了這般處境,阿難也只能厚著頭皮再度祈請佛陀慈悲再次開示……佛心想阿難等對於妙明之心還是無法明白,就暫且用比喻性的方式告訴阿難說:「就譬如虛空上面的月亮,誰都可以了解它是因為明月所顯現出來的法體,也就是人的性體。吾人的心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但是眾生自己礙於無明之故,反而卻認為是有生有滅,這是所有人的錯誤。

《無量壽經》其中所蘊含的密意

我先講十八大願的整個內容——「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毀謗正法。」十八大願的整段願文,通俗一點說明的話,意思就是說——如果我一旦成佛啦!一定要度盡所有十方的眾生,假如十方的眾生同時也俱足了至心、信樂、欲生我的國土,稱誦我的名號,並且也俱足了三種心,是哪三種心?就是前面所說的至心、信樂心、還有欲生——想要投生的決心。只要俱足這三種心,那同時再唸佛號,唸佛號不論它的時間長和短,即便是短到只能唸十句佛號,或者是一生都在唸誦佛號,無論是哪一種,他還不能往生,我絕不成佛。除非有曾經犯下五逆重業,同時也不相信有正法,並且曾經毀謗過佛法,這種人除外,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