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錄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這玄沙禪師當初也是因為參研《楞嚴經》而得到啟悟,我的禪宗老和尚除了舉說玄沙禪師這個例子外,他還額外地說到所謂「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花。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反覆地在佛陀針對阿難的七處徵心所引發的心到底是在裡面?還是在外面?還是在中間?

修道之人忌慕神通

回想往昔承侍道家師尊時,師尊有時數日僅進一餐,或者平時僅進流質食物,也只少量而已,每一年兩季至少辟穀七七,也從未見有疲相,依然勃姿颯灑、蹈厲自若地談笑風生,而且已經越歷數十載。據說他在蜀中那段歲月,廟中老道曾傳授他陳摶老祖之睡訣,此點從師尊有過數度未曾下榻超越十日可以得見,原來陳摶老祖傳世之睡功稱為「蟄龍功」。

《真心直說》的十種修心用功的法門

我之所以舉說知納禪師的《真心直說》,主要是因為內容所探討的皆是在說明真心的境界,這對於現代人進一步了解吾人的心是最直接了當的方法。特別是在此一末法時期,善知識難遇的時間裡,參考《真心直說》的十種修心用功的法門,真的是一大福音。

呼吸法離不開身、心和氣的配合

無論任何的靜坐法,都屬於戒、定、慧中「定」之方便,這個定在佛教另外的一個名相叫做奢摩他,實際上天台所說的一切止觀之法雖多,但尚有所分別。一般而言,大部分分類為小止觀、大止觀,經常為人所用的又叫六妙法門,在天台稱為不定止觀,內容稱為數、隨、止、觀、還、淨。

今樂欲往生安樂,唯願如來教我思惟

方老居士何其福德深厚?可以時時睹墨如人,並且時時惕厲精進,但基於尊重,我也極少問及此中之因緣,因我對阿彌陀佛自小之信仰,初次約訪老居士住處,謁見景德鎮民國時期名家所塑象牙白瓷、莊嚴無比的西方三聖,我不覺不請自拜,頂禮三聖之前。有此因緣,我便脫口問及老居士平常之日課:「我幾十年來每天日課便是淨土三經,春季持誦《阿彌陀經》,夏季專持大經《無量壽經》,秋冬兩季便持誦《觀無量壽佛經》,從未更改或者停歇過,即便偶有小恙,也是心中默持經文不輟,其他時間便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這些習慣都是來自於高老居士及印光大師所感召,除此之外,對於其他淨土諸經也幾乎喜從讀閱,做為未來往生之資糧⋯⋯。」我當時聽了老居士所言內容之後,心中便了梗,方老居士對於淨土應是用了大半生的時間用功,心裡便想日後可向其磋詢有關淨土法門的種種門徑。

...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