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錄
悟與不悟,執與不執,重要的還要有個當機做應和

當我在讀《觀眾生品》時,文殊師利菩薩與其辯論到最精彩處時,丈室之中卻不可思議地飄落下紛紛不斷的花鬟,怪的這花掉落在大乘菩薩身上的時候,絲毫不沾黏地自然落地,但花一旦落在與會的聲聞身上時,卻如同鐵板上的黏膠一般全身皆是,阿羅漢等即便用盡一切可運用之神通,卻無法離身。這一段當時我一看便覺精彩絕倫,馬上立覺分別與不分別之作用,解脱與不解脱之關鍵全然便在於執著與分別之上。同樣地,一切邪淫、瞋恨與無明莫不如是,所謂無住、無著、無心者,是一切離分別之增上,但在這上面並非一般可以入道,光是一句「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即便使盡一切力還是無功而返,理由何在?心始終無法真正全淨之故。

成就大事業,就非得要有大魄力,大承擔力,不害怕壓力和被騙

如同《楞嚴經》文中所講,如果自己沒有真正的大定力、大智慧,很多人都會著魔,這我看了太多,多年來得少為足、自以為是的修行人和同參太多,都會誤認為自己已經證悟,甚至有的人還說他是六祖的再來,這就如同雖然已經獲得了四禪的無聞比丘一般,離證果還差很遠。更有人持了一些咒語,做了一些夢,便以為得到佛夢中灌頂,他也被授權是佛,但是如果你再檢驗他是否俱足法、報、化三身,是否已獲四智、五眼和六種神通,到底是否都已證得?所以各位看看,這無聞比丘最後的果報是什麼?下了無間地獄啊!為什麼?因為他未證,自以為得證,最後又謗佛……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不踏實,那如何才能踏實?

打坐過程當中的心意識更是重要,「心息相通」這個道理是對的

實際上所謂「六妙門」原本都是一個方法而已,其他的也都是根據不同根器以及在打坐的過程中,隨著不同的方法讓心可以專注在呼吸上,最後可以進入在「止」的上面。有關於這方面在其他的佛學論著中都有相關的教導,例如《達摩禪經》,還有《阿毗達摩論》,這個內容可以從《舍利弗阿毗達摩論》的〈禪定品〉也有闡述到和修禪定相關的內容,講得非常詳細,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祂在佛陀住世的時候聽聞佛所開示的內容,祂把它集結起來所成的一部專論,是關於講說和如何修持定。

 

道家師父為我講解《黃庭經》的一個啟發

我過去跟隨過的道家師父,他在為我講解《黃庭經》的時候,我也和各位有同樣的問題,因為師父習慣性在每一個章節中,專挑重心做講解,其餘的自己看。有一次,我忍不住地請問我的道家師父說:「師父!師父!這一句我不太了解,那一句我也不太明白,是否可以請師父慈悲幫忙做詳細地解釋……」師父冷冷地回答我說:「等你把整部《內景經》背熟了,背給我聽再說……」

離苦得樂獲得解脫,關鍵都存乎一心

學佛光是要學到放下和放心都不容易,我舉個例子,禪宗的二祖慧可自從接了初祖達摩的法之後,十方到他座下求法的人比比皆是,後來接他法脈的是三祖僧璨,我們現在聽到祖師,心中都會生起像對佛菩薩的那種心境一般,但是如果見到沒有悟道之前的僧璨大師,你絕對不會相信他會是開悟的祖師,為什麼呢

...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