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錄
逆流而上

左丘明是影響後代歷史學家極為重要的大家,他的年代是屬於春秋戰國時期,左丘其實在當時是屬於一個地方的名字,就好像台灣的台北之類。在魯國有一位名字單字的學者叫做明,這位叫做明的歷史學家他的祖先世世代代傳統上都是擔任魯國的歷史官員,而且和孔子有一定關聯性的關係,得天獨厚的左丘明因為家族的工作環境關係,他比任何人都有機會自幼便閱讀了大量和歷史相關記載,以及鄰近各諸侯國一切和歷史有關的資料,他所讀的都是第一手的素材,這便造就了他日後成為一代歷史宗師地位很重要的來源。

靜坐呼吸,離不開「念」為重要

近兩百年來,傳承止觀、六妙法門之泰斗,天台近代之祖師,諦閑大師乃是近代天台四十三代祖,其一生有修有證,著作等身,如《天台宗講義》、《教觀綱宗講義》、《大乘止觀述記》,大師自幼便有出塵之志,但由於他的哥哥和他俗世因緣很深,因此對於早期他的出家多所阻礙,這件事情一直到他哥哥往生以後,他才塵埃落定,安心的到國清寺接受一個比丘應具有之三壇大戒,從此之後一心辦道無有旁騖,乃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近代高僧,對於數息止觀法門有深入修持,並且可以演傳於後代之巨擘。他一生修持止觀法門,多次進入甚深三昧之中,有諸多入定之經驗,最有名的是有一次他在杭州講述《法華經》時,講著、講著,當他講到其中的〈方便品〉的時候,漸漸地眼目垂簾,聲音從微弱到完全禁語,進入到甚深的定中良久,不知過了多久的時間。

 

  

世間好物不堅牢 彩雲易散琉璃脆

平生最欣賞且仰慕的人是可以把極拗深又古老的字詞文義通譯成現代化又通俗,雅俗可以共賞的文學家或創作者,例如郭沫若所翻譯的《浮士德》,郭沫若是民初時期著名的作家,也是位詩人。《浮士德》在歐洲則是家喻戶曉的詩劇,因此如果有詩人背景,再加上文采斐然的作家,便可以把他的原意翻譯得傳神、維妙維肖。在這上面,早期郭沫若也算是翻譯水平極佳的一位學者,只可惜因為他當時所處的大環境並沒有讓他完完全全地發揮潛力,這可以從他早期的《浮士德》上卷及過了大約二十年後他最終才把下卷給譯成,在這之前,還尚未看過和他一般水平的譯本。李丹也是早期留法有才的翻譯家,他和他的妻子方於是留法期間因共同默契而結成連理,最有名的翻譯作品是雨果的《悲慘世界》,雖然夫妻倆有志於翻譯事業,只可惜大環境並不好,那段期間裡有許多翻譯的作品到最後連文稿都尋找不著。

悟與不悟,執與不執,重要的還要有個當機做應和

當我在讀《觀眾生品》時,文殊師利菩薩與其辯論到最精彩處時,丈室之中卻不可思議地飄落下紛紛不斷的花鬟,怪的這花掉落在大乘菩薩身上的時候,絲毫不沾黏地自然落地,但花一旦落在與會的聲聞身上時,卻如同鐵板上的黏膠一般全身皆是,阿羅漢等即便用盡一切可運用之神通,卻無法離身。這一段當時我一看便覺精彩絕倫,馬上立覺分別與不分別之作用,解脱與不解脱之關鍵全然便在於執著與分別之上。同樣地,一切邪淫、瞋恨與無明莫不如是,所謂無住、無著、無心者,是一切離分別之增上,但在這上面並非一般可以入道,光是一句「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即便使盡一切力還是無功而返,理由何在?心始終無法真正全淨之故。

成就大事業,就非得要有大魄力,大承擔力,不害怕壓力和被騙

如同《楞嚴經》文中所講,如果自己沒有真正的大定力、大智慧,很多人都會著魔,這我看了太多,多年來得少為足、自以為是的修行人和同參太多,都會誤認為自己已經證悟,甚至有的人還說他是六祖的再來,這就如同雖然已經獲得了四禪的無聞比丘一般,離證果還差很遠。更有人持了一些咒語,做了一些夢,便以為得到佛夢中灌頂,他也被授權是佛,但是如果你再檢驗他是否俱足法、報、化三身,是否已獲四智、五眼和六種神通,到底是否都已證得?所以各位看看,這無聞比丘最後的果報是什麼?下了無間地獄啊!為什麼?因為他未證,自以為得證,最後又謗佛……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不踏實,那如何才能踏實?

...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