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錄
人倫道統在禮記

  《禮記》一系,包含朱熹大儒,已經早有堅固不移的禮學根基,初期他也只認為《禮記》不過講述禮儀之事而已,但他到了晚年,思想有所改變,反而認為《禮記》至難且繁,非一般初識孔學者可以詳解,原因是所有一切人倫之中所關轄之仁、義、禮、智,都和禮有莫大的關聯。《禮記》在現代人來看不啻是極難理解的文字,但在當時的古人來看卻是篇篇饒富有文學內涵的文章,其中深入了解之後,更有多篇精湛動人的寓言故事可看,其實極具有人道思想。有些文字結構頗為嚴謹,卻又不失有啟發人性、勾勒人類潛在心理成因之描繪,至於發人深省的至理名言,警策世人不可造次、違背人倫之因果道理,盡在《孔子家語》之中。在後代學人眼中,《禮記》雖然表面上看來好像是一部專講典章制度的書籍,但其實真正的內涵卻是在於宣揚人倫道統很重要的書籍。

無論是際遇侘傺潦倒之時 仍然刻苦求進,手中從未離開過書卷。

清代最重要的文史貢獻便是《古今圖書集成》,這是在陳夢雷主編下集結而成。陳夢雷雖然一生遭遇到諸多的橫逆,但令人佩服的是在他的生命中,無論是際遇侘傺潦倒之時,他仍然刻苦求進,手中從未離開過書卷,即便父母先後去世,接著愛妻也病故,他還是一邊教化英才,一邊著作寫書,如著名的《周易淺述》等都是在極度困頓下所完成。後來是因為受到了康熙的賞識,陪誠親王讀書,獲得好感,接著才有機會主編《古今圖書集成》。

 

禮儀是超越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應用在無為處而為之的大學問。

我們既然從儒家的學說上尋求立身處世的道理,最基本的便是要從禮開始,即便是聖者如孔子,他也不會因為自己已經是為師之尊而有尊貴之傲,他不止一次地示現,在眾人之前、陌生的環境之下,他卑躬彎腰地到處詢問他所不明白的新鮮事物,而且樣貌是發自內心且極為謙卑恭敬,因此許多人便在背後對他指指點點、竊言私語地說:「他不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學問、最有智慧的人嗎?可是如今看起來,呈現在眼前的他卻又好像不是那麼一回事,這到底是什麼原因?」一般人聽到這樣子的評語,晚上應該會睡不好覺,有些當場會覺得極沒顏面,或有甚者也許會勃然大怒,但是孔子聽到這些八卦的閒言閒語,他卻只是雲淡風輕地對周邊的人說:「沒有人生來就知道一切的,我也是一樣,不是生下來就這麼有學問,我對任何不明白的事物一直都有著追求到底的欲望,我認為這是做學問的基本態度,從這些態度上更應該去要求自己如何把這些傳統的禮儀和規範給做好…」 

 

即之也溫的師者

張老師是一位極具惻隱之心的文人,她請這名工讀生另外的含意是協助她,給她一份薪資供給她的學費所需,據說這名工讀生的父母是靠賣菜為生,養活一家七口,這名工讀生倒是挺懂事的,寒暑假都會打工貼補家用,還利用空閒家教賺取學費,張老師不忍,於是就刻意安排她把家中四面牆壁近萬冊的藏書造冊編目,一方面讓這陳姓的工讀生學以致用,並且也可以補貼生活所需。我從張老師蕙質蘭心的身教,更進一步了解到老師品行的高潔、如紈素般無瑕及細緻的巧思,這是值得我們晚輩學習之處,在經常去老師家拜訪學習的過程中,也目睹了如何保護和珍藏書籍諸多的細巧和用心之處。

要做到真正的和諧、寧靜與安康 禮是相互之間很重要的橋梁

在某一年的粥會中,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向在座的先進提到:「孔子當年對於門生請示任何的問題,是否都有問必答?」我記得當時有位孫老居士,他提出了看法:「其實也未必如此,我可以提出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路就曾經想要向孔子提問關於禮方面的問題,孔子並沒有正面回答他。當時的情況是子路問孔子:『在魯國有某一位大夫,當他的父母過世一週年的時候,他手裡還執持著哭喪棒,想請教夫子,如此做是否合乎於禮教?』「孔子聽完他的問題之後,也沒有很正式地回答,只告訴他:『這我就不知道了。』「在一旁的子路原本是很期待孔子可以給予滿意的答案,但卻沒想到,得到的回應是他不知道,這時心中便充滿了狐疑和不解,就跑去問他的同學子貢。「他對子貢說:『在我的心目中,先生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但今天我問了這個問題,我心中卻大感失望,原來先生也有他不懂的啊!』「子貢聽了子路的敘述之後,也不便說些什麼,只是很熱心地同他說:『那我能不能知道你是問先生何種問題?』「子路理所當然就把和孔子之間的問答悉數告訴了子貢,子貢聽完之後很樂意再幫子路去孔子面前提問一次:『請問夫子,如果有人在父母週年祭的日子,卻還拿著哭喪棒,想請教這樣子對於禮是合乎的嗎?』子貢很恭敬、雙手作揖地把想要提問的問題快速地說了一次。

...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